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草都死了》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微型小说,这是一篇写“权钱交易”的故事。文章围绕着叫“瑞雪兆春”的兰草,写了处长三次要兰草的故事。处长所要的兰草也并非自己享用,而是用来卖给别人的。这之间的交易如同是一个“生物链”。处长有权却要钱,富户有钱却想要兰草,儿子无权也无钱,父亲却有让人垂涎的兰草。于是,交易就由此产生了。处长利用手中的权,要儿子去家中要兰草,然后卖给有钱也得不到兰草的富户;富户虽然没有权,但他可以用钱去进行交换,利用他人手中的权,间接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两盆兰草;儿子大学刚毕业,为了讨好巴结处长,他向父…  相似文献   

2.
好草都死了     
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公司,在机关里当一名小职员。父亲退休在家。家住一楼,屋后一方小园,养了许多兰草,其中不乏珍贵之品。公司内外不少人高价求购,父亲却说:“好草无价!”心存侥幸者再问,父亲道:“草就是我,我就是草,买得了吗?”遂绝了上门讨要之人。一天,儿子对父亲说:“爸,有一件事,我想……”“啥事?”儿子犹豫了。“啥事呀?”“我们处长,想要一盆兰草。”“兰草——”父亲看了儿子一眼,“你拿一盆送去吧。”说着指了指屋后墙角的那一片。儿子回头一看,是父亲经常送人的那种,又说:“爸,处长要那种……那种叫瑞雪兆春的。”父亲半天不开腔…  相似文献   

3.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4.
三部分     
儿子也搞起公文来了。爸爸干这一行已经几十年了,算是真正摸清了写公文的规律。一天,儿子问爸爸:“我要写一篇单位开展理论学习的汇报,怎么写好?”爸爸回答:“你最好分三部分。”儿子又问爸爸题目怎么做。爸爸嘱咐他:第一个题目叫“抓认识”,第二个题目叫“抓组织”,第三个题目叫“抓领导”。儿子一听,觉得这“三抓”确实不错,写完稿子就送办公室主任审,主任夸奖写得好。局长照着这份材料去汇报,县长听了也满意。过了几天,儿子又要写一份单位开展行风建设的简报。儿子又向爸爸请教:“开展行风建设的简报怎么写?”爸爸告诉儿子:这份简报还是…  相似文献   

5.
阅读训练     
《阅读与鉴赏》2009,(5):14-15,52
1.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2.“母亲眼花了,怎么就一下看清了儿子胸前掉了钮扣”?对此“儿子不明白”。作为读者,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相似文献   

6.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丰碑》。(板书课题,读课题)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读懂了哪些内容?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板书:“军需处长”)生:红军队伍的任务很艰巨,行军条件很恶劣。生:我补充,课文写了将军开始为军需处长生气、发火,可是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以后,对军需处长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板书:“将军”)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师:同学们课前预习得很好。请再说说你有哪些不明白…  相似文献   

7.
在大森林里的动物小学里,调皮小猴非常喜欢小动物,经常给同学们讲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各种有趣的故事。老师就让调皮小猴写一篇作文参加学校的“我和动物”征文比赛。调皮小猴喜欢小动物不假,可让他写作文,他却犯了愁。回到家里,小猴急忙向爸爸万能博士求救。万能博士听后一下子乐了:“放心吧儿子,老爸这儿有写好作文的秘诀,保证让你得个一等奖。”接着,万能博士对调皮小猴说:“写这篇作文,首先要想一想你和哪种动物相处较多,和哪种动物之间发生了有趣的事情。也就是先考虑好写什么动物。”“然后呢?”调皮小猴听老爸讲得头头是道,满怀信心…  相似文献   

8.
这是10年前发生在一个幼儿教师家的故事:这位老师天天给不满两岁的儿子讲故事,一天,儿子问她“:妈妈,你肚里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她拿出一本厚厚的童话集,对儿子说“:那些故事都写在这书里。”儿子又问“:妈妈,这书是你写的吗?”她摇摇头说“:不是,书是作家们写的,妈妈写不好。”幼稚的儿子此时并不懂得关于“作家”的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写书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便幼稚地问妈妈“:我能写这样的书吗?”她毫不犹豫地答道“:你可以啊!不过,你现在‘写书’还需要妈妈帮忙——因为你不会写字,只能用嘴说,妈妈帮你记,等你学会写字了,才可以自己完成…  相似文献   

9.
儿子写日记了。每写完一篇我都要看一看,检查一下是否有错别字。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今天的日记我写了一首诗。”我说:“好啊,让妈妈瞧瞧。”翻开儿子的日记本一看,我笑倒在床上,儿子写了首没有名字的诗:“爸爸妈妈家有个东西,爷爷奶奶家有个东西,姥姥奶奶家有个东西,你猜那是什么东西?原来是我这个小东西。”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不满两岁的儿子问当幼儿园教师的妈妈:“妈妈,你肚里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她拿出一本厚厚的童话集,对儿子说:“那些故事都写在这书里。”儿子又问:“这书是你写的吗?”她摇摇头:“不是,书是作家们写的,妈妈写不好。”幼稚的儿子此时并不懂得关于“作家”的任何概念,也不知道写书是怎么回事,便问:“我能写这书吗?”她毫不犹豫地答道:“可以啊!不过,你现在还得妈妈帮忙——因为你不会写字,只能用嘴说,妈妈帮你记。”“今天能写吗?”儿子似乎急不可耐了。“可以!”她满口答应,马上准备好纸笔,说:“你可以讲了,妈妈帮你记。”“我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以求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协调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却忽视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作文的目的对象教学。以致学生自己对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这篇作文写给谁看,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不清楚,而是处于“老师要我写,我不能不写”的状态,自然对“写些什么”和“怎样写”也就把握不准了。这样脱离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地对空”式的作文训练,不仅难以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也难以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  相似文献   

12.
汪金友 《河北教育》2004,(12):41-42
有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篇作品,最满意的一篇是什么?”我说:“是我的儿子。儿子的进步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是任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的确,20多年来,我也始终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做一篇作品来塑造、来创作、来雕刻的。  相似文献   

13.
卢派清 《贵州教育》2012,(2):36-37,40
前不久,看了一篇《作家爸爸代写作文得了低分》的报道,感触颇深。文章说的是,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由于儿子在写作时突然流鼻血,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这时,作家爸爸才艰难决定“第一次为儿子代劳一下”,好让他有时间休息。按照作文的要求,作家爸爸认真构思,写完之后还诵读了一遍,觉得比较满意,想到这篇作文过关肯定没有问题。可第二天,儿子带回来的作文本却赫然批着“76分”。  相似文献   

14.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5.
一篇微型小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电视台准备拍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先在一个局测试机关干部。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儿,问大家:“这是什么?”摄像机前,干部们面面相觑,科长望着处长,处长望着局长,局长向秘书求援。女秘书懵了,走去和局长小声说话,忘了正在录像。随后局长忙说:“对不起,事前未打招呼,不便回答。”  相似文献   

16.
这是初中二年级的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春天》,要求学生写春意、春景、春风,字数在800字左右。可是,一位学生却写了他在夏日星期天同大人一起下河捉鱼的故事。故事写得不太完整,且有不少病句和错别字,只有500来字。老师拿过这篇作文看了一遍,便气不打一处来,也没有进行批改,只在尾批时写了两个字:“胡  相似文献   

17.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借尼斯湖之谜告诫人们要相信科学,要敢于质疑,不要轻信传言。文章始终抓住“疑”与“信”两十字来写,紧紧围绕科学研究者对此事的“疑”与众人对此事的轻“信”来展开。虽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却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18.
儿子以前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善于与人交流。去年冬天,央视举办“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选拔赛,儿子有幸被选中进入初赛。当时,儿子还不会音标和拼读,要在短短的三天里学会背诵一篇英语故事,这对儿子是个不小的挑战。儿子想打退堂鼓,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参加了,要是背不下来,多丢人啊。”我鼓励儿子说:“你能行的。你能在三分钟之内背诵一首唐诗,说明你很聪明,也一定能在三天之内背会一篇英语故事的,你是最棒的,不信试试看!”我将英语故事《Thecrowandthefox》录制在磁带上,让儿子利用中午吃饭和晚上睡前的有限时间跟着学。在我的鼓励…  相似文献   

19.
技法与大法     
管建刚老师在《理想的风筝》一课教学中,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从“字”“词”转向“句”“段”“篇”。让学生概括文中四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项阅读能力的训练,却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概括的背后是明了“用故事来写人”的道理,学习作者写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20.
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莘莘学子来说,最后一道难关恐怕是写毕业论文。对不少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生,一本正经地写一篇像样的文章,这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何况要写一篇一万字以上的长篇大作。于是,“查资料”是免不了的,“Ctrl+C”和“Ctrl+V”也就成为用得最多的组合键。但是,至于查好以后怎么用,这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博采众长,吸收各种思想,网络使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而有的人却做起了“裁缝”,大段大段的剪贴,七拼八凑了万余字,文章里面基本上都是别人的成果;还有的人似乎很有经济头脑,在网上做起买卖论文的交易……同是利用网络完成论文,他们的方式却大相径庭,本期策划将引领大家就这一现象对大学生的诚信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