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设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与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课堂设问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与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如“何设问”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加强对“问”的目的性的研究,即怎“样问”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问”的目的,才能强化教师“设问”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问”的教学功能。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几点做法。一、旨“在置疑”的设问——重理解和自发领悟学贵有疑。学生…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诱导语言 ,是传授知识的媒介物。然而 ,提问是一门艺术 ,研究提问的艺术性 ,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使学生的大脑积极思维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 ,教师怎样才能设问得好呢 ?抓联系 ,于导入新课处设问。 这种设问一般都放在新知识讲授之前 ,教师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学生原有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 ,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 ,铺设“认知桥梁” ,促进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 ,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逐步建立完整的认识结构。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问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探究,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在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思维,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课堂设问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核心。对课堂设问的基本特点、原则、类型、功能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动性的差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思维的成败。笔者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体会,对探讨课堂设问作粗浅论述,以有利于今后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一、中学数学课堂设问的特点及原则 1.课堂设问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有效设问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1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设问的原则(1)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中心,不能偏离主题,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当前课堂设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表面性设问;习惯性设问;  相似文献   

9.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这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应正确认识“动”的涵义,这也是让课堂教学“动”起来的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包含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是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也就是要求学生“动”起来.而此处的“动”,不但有“学生做、学生说”这类显性的动,更重要的是有“学生想、学生思”这类隐性的动.高中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启发学生思维.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思维“动”起来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可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会动”.  相似文献   

10.
在地理教学中,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它是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也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设问的方式多种多样,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最为直接的手段。下面谈谈笔者立足于思维能力培养而总结出的常用的八种设问方式,以供大家参考。1.引导式设问它是为使课堂教学正确展开而设计的起承上启下作用或以达到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教学思路相一致而设计的一类设问,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极有帮助,是课内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一种设问。例如在讲南亚气候特点之前,先让学生观察南亚地理位置有哪…  相似文献   

11.
精心设问发展思维马洪筠在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教师每一个高质量的设疑,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也随之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的局面。一、设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课堂设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与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中,课堂设问不但使用广泛.而且与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如何“设问”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加强对“问”的目的性的研究,即怎样“问”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问”的目的,才能强化教师设“问”的主动性.才能重好地发挥“问”的教学功能。对此.笔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安淑君 《文教资料》2007,(9):177-178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技巧,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不是盲目设问,一般要达到以下几种目的:①激发思维,通过提问落实教师的教学思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4.
余涛 《现代语文》2011,(2):80-81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问,以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堂设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设问点的设计。我认为数学课堂设问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在导入新课时设问。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性,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例如,一位教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某一数学知识,只有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并成为学生思维的结果,才能算是学生自己的知识。一、设问、质疑,引发思维。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但设问过简,或坡度太大,都是阻碍和影响学生积极思维的。因此,设问需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例如,在教学“反正弦函数定义”时,在让学生作出“y=sinx”的图象和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后,问学生:“当x∈R时,这两个图象所表示的函数是否互为反函数?为什么?”这一设问,激起了学生“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一部分学生肯定是互为反函数,也有不少学生反对。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则须疑。”有疑问才会积极思索、努 力进取,力求得到正确答案。在现代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的“启发式”教法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点。将设问作为一 个很重要的手段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设问的目的在 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然后在教师的分析、解说之后,真 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及技能。因此,教学中要设问, 但更应注重设问的艺术性。 一、应直接提问,忌过于简单或难于回答 在整个教学过程。应直接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而 精心设问,提出难度适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相 应围绕问题进行导读或讲解,使学生能够努力思考,踊跃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有效设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手段,而设问的时机是有效设问的关键。教师必须把握好设问的时机。  相似文献   

19.
正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是手段,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知识。当今,在素质教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巧妙提问,还要注意让学生自己设问,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授之以法,让学生知道在什么地方提问,怎么设问,再让他们遵循方法进行提问,不断创新,做到读中生疑,设问则论,有问再读,最后解决问题。一、在课题处设问求疑题目是课文的关键之处,它好像文章的眼睛,对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点明中心,有的是提炼出来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人、事的线索,有的是主要事件的时间、地  相似文献   

20.
覃义琼 《成才之路》2009,(30):54-54
高中英语课堂设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是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争取英语良好课堂效果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获得反馈信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掌握设问技巧,把握设问时机又是衡量设问效果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