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可见,将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务必秉承“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教育理念,使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生活,课程首先要关注儿童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回归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依托教材构建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逻辑的过程中,儿童生活关注不够的原因主要有:对教材研读不够细致,过于依赖教材,教学过于依托儿童的生活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策略: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教材充分利用,基于儿童学习活动的教材“鲜活”呈现,基于儿童道德成长的教材内涵挖掘。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儿童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把儿童的经历与经验作为本课程的基础追求,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中努力使儿童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完成道德内化,最终建构自身的道德结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5.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的探究决定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走向和具体实践,笔者以儿童视角站位,目的是更贴近真实的课程实践和更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与特征。本文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创造儿童的技术生活”、“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要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这三个核心价值,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教学内容”、“强调技术性内容”、“凸显思维含量”、“转向想象力实践”以及“挖掘文化蕴涵”、“增加儿童趣味”、“注重生活背景”等策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品德课程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学科性、系统性的倾向,鲜明地体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才能“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这些理念标志着无论是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实施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一、“儿童数学”意味着什么 1.直指儿童。 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所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他们每个人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我们可以称之为儿童数学的“前理解”,或者称作为儿童数学学习的“期待视界”。它们的存在对数学教学提出一种崭新的要求与表达方式,那就是:数学教学惟有“直指儿童”,才能真正和儿童并肩看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王丽婷 《考试周刊》2013,(88):172-17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基本性质中的“课程基本特征”中的“生活性”指出:本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的基本追求。基于课程基本特征的“生活性”理念,我采取了一些做法.让德育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张昕 《安徽教育》2013,(2):23-24
<正>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长时间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农村儿童,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与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邻居生活在一起,生活上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照顾,学习上得不到帮助,思想上得不到积极的引导。家庭的"不完整"导致他们更容易出现性格的偏差,学校教育的不够全面导致他们更易于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社会支持的缺乏导致他们更甘于沉沦堕落  相似文献   

10.
谭佳萍 《家教世界》2022,(21):25-26
<正>虞永平教授说过:“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并引导幼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接受新鲜事物。“你好,小鸟!”的课程故事来源于幼儿对小鸟产生的兴趣,我们以小鸟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科学有效的探究创造机会和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孩子感受到品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下面浅谈几点教学实践与体会。一、在实践中收获(一)教学融入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教学融入生活,是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点,设计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发展。1.找一找,留心生…  相似文献   

12.
其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教育要对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就必须关注现实生活,使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感。但传统的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疆界,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基本构成,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造成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研究性学习针对传统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剥离的弊端,冲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努力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这种回归意味着“研究性学习”是“在生活中、是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其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所获得的知识。“研究性学习”超越了以文化符号为…  相似文献   

13.
<正>又是一年开学季,我们又要开始期初衔接课程啦。期初衔接课程,顾名思义,向前连接上学期、假期,向后沟通即将到来的学期生活,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引领学生期待新学期,规划新生活。每次期初课程,我都会设计一个班本课程——读评语。通过读评语环节,提升孩子们对自我的新认知,为他们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氛围,合理规划属于自己的新学期,使“开学”成为孩子阶段成长中真正的“起航点”。  相似文献   

14.
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是生活化课程的本质。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生活化课程"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鼓励"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让儿童"按照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并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生活化课程以培育完整的儿童为导向,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生活本来的样子就是流畅的、自然的。我们希望在这套课程里,能够看到儿童、看到游戏、看到文化。  相似文献   

15.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从课程标准的“提示点”、教材内容的“延伸点”、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儿童生活的“触发点”四个方面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时,以问题为导向,有效整合与英语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强化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通过评价反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获得知识意义的增值,促进他们作为完整生命主体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永恒主义教育流派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课程———为生活而准备生活准备论是永恒主义课程论的基础。永恒主义认为,学校决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和“雏形的社会”。学校始终是一个人工造成的、有价值的机构,在这个人为的机构中,要充分地发展儿童的智力,从而为将来的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永恒主义继承了传统教育关于儿童的学说:每个人都具有成为理性的人的潜能,而要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必须通过教育这种锻炼和学习过程,亦即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程。永恒主义反对进步主义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论,他们认为,普通教育不应设置选修科目,尤其不能让儿童由自己…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本质是立足幼儿生活,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教师基于儿童真实问题探索予以适宜、有效支持的过程。基于儿童生活的真实问题生发的课程能够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丰富儿童的成长经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实践中基于儿童真实问题生发课程面临着教师视域与儿童视域之间存在沟壑,教师对儿童的兴趣和问题的敏感性不足、支持儿童深度学习的支架能力不够以及生成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欠缺等方面的挑战。基于儿童真实问题生发课程的路径有观察分析、价值甄别、确定策略、及时回应和评价调整等。  相似文献   

18.
柳君 《考试周刊》2013,(85):186-187
对学前儿童来说,生长是首要的.教育离不开生长,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使儿童对“教育”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自然轻松.幼儿走进幼儿园,有回到“家”的感觉;“教师像妈妈”,亲切易近.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生活学习、快乐成长的宝岛.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领悟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并将其精髓渗透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在教学课程、幼儿活动材料、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均可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基于“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通过多个阶段持续性、沉浸式的实践研究,引导教师站在儿童立场思考幼儿生活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回归对幼儿和课程的基本认识,进而探索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不断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并形成“幼儿园一日生活导引”,支持教师真正以生活为中心支架幼儿学习与发展,实现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课程价值。基于真实情境中对儿童立场的探讨,能够为教师打开一个理解、支架儿童学习与生活的视角。从最真实的幼儿一日生活入手,依托鲜活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当下低年级写话教学中存在内容开发不足,时间安排不合理,方式远离儿童等问题,构建“儿童写话”微课程可解决此类问题。课程构建的要点包括:课程目标注重分层,最大程度上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贴近儿童,从儿童的生活、想象、学习、阅读等活动中寻找题材;课程实施基于儿童,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让儿童乐学、学好;课程评价体现人性,保持儿童写话兴趣,促进儿童语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