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遵循,而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现路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阐释工作,以此深化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3.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五个认同”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多种形式,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4.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二十大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也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和指引方向。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作为全国内地西藏生教育示范学校,作为中山市唯一承担国家教育援藏任务的学校,在举办西藏班2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各民族的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崭新历史方位的文化理想追求,体现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之基、文化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深深寓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涵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力量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有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必须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构建共享精神标识,塑造中华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8.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而迫切。教师要深刻认识并主动回应“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以强大使命感和责任心,引导和促进学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切实担当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局面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基础非常深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创新工作举措等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提炼自治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经验,有助于研究、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有助于发展、创新现有民族理论,为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学理性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应对时代挑战;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铸就伟大荣光;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严厉反击国家虚无主义错误论调,把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主题,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要严防文化虚无主义渗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旗帜鲜明反对民族虚无主义,筑牢民族团结进步防线,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相似文献   

11.
刘媛 《福建教育》2023,(15):5-7
<正>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新时代学校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之中并与其主题主线融为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必然要求,是帮助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抓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基于其历史底色和课程属性,理应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就要打好组合拳讲好故事讲清道理,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获得感,守正创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阵地,需要以此方向为着力点,深化民族团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不同教育方式渠道指引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契合高校教育方向要求。从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优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加强家校合作“五位一体”路径出发,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十大育人”体系中有机地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  相似文献   

14.
教育援藏援疆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学生不断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和发挥重要作用。在回顾西藏、新疆面临的发展障碍及其历史成因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开展了针对教育援藏援疆政策的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调查,总结教育援藏援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最后提出新时代教育援藏援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目标,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顶层设计,以构建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连日来,由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的宣讲团成员走进各地各校开展宣讲,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形式载体,引导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6.
董林 《青海教育》2022,(1):25-2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全省民族人口占常住人口总数的49.47%,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要全...  相似文献   

17.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凝聚民族复兴伟力的战略举措,事关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人才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肩负起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崇高使命,不断完善教育内容,持续优化教育环境,积极创新教育载体,确保铸牢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文化存在的图书馆内蕴文化认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存在的图书馆亦是激活公众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图书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三重耦合连接,其宣传功能塑造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体意识认知、文化功能提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文化养料、对话功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个人空间与社交空间。基于此三重耦合连接,图书馆需把握保持历时性和长时性影响的时间维浸润要义、保持空间传播面覆盖性的空间维集成要义,以及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的建设要义,最终通过其教育价值的有效发挥更好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对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各级各类学校需落实落细教学目标,制定课堂教学方案;全方位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增强课堂教学实效。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来落实,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以华夏为核心的五方民族格局、“大一统”理论等思想渊源的共同影响下而不断形成发展的,近代自觉民族实体的出现,则推动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兴起。纵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体现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文化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当前培育和加强民族认同感、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