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奋斗精神是一种不畏艰苦、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培养奋斗精神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勤学、实干、敢为的精神,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助力我国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实现中国梦。但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奋斗意识弱化、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形势迫切,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等多方面同步推进,共同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养打造良好环境;更需要大学生顺应时代,主动培养奋斗精神、锻炼奋斗本领。  相似文献   

2.
曹磊 《教书育人》2024,(6):23-26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构建创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和个体的就业价值观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分析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观转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培育大学生科学的就业价值观,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稳步前进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爱国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也是历代传承的优秀文化。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奋斗精神培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对其财经素养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完善的财经素养培育体系,明确大学生财经素养培育的目标和职责.在实现两个100年的征程中,通过科技创新,让知识成为...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是即将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重任的一代,党和人民都寄予了厚望。新时代大学生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刻不容缓。本文探究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出发,并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培育对策,以期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中国梦的实现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对中国梦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在契合进行了阐述,在对中国梦视野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培育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远  吕甜甜 《江苏高教》2021,(4):98-101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关系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对于支撑国民经济的制造业来说,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其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应该融入新时代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理实相融、校企融合、专业性与地域性结合和线上线下结合的四项基本原则。全员融通、全过程融通和全方位融通是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相融通的三条实现路径,这对于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从社会、学校、课程体系、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旨在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议题.自媒体环境拓展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保证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有效反馈,但也出现了大学生的困惑与彷徨、教育者的缺位与失范等问题.为化解这些问题,高校应从创新培育方式、丰富教育途径、建构舆论合力、创新话语形式等层面入手培育大学生形成新时代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工匠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融入、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为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加强校园文化的创新建设。使大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富有历史担当精神,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劳动观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劳动观教育对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各教育主体的不重视以及劳动形态的复杂多变,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态度消极及劳动目标功利化的现象。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及家庭三者协同育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劳动新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大学生确立一套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价值体系,成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归依。当前,应主要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等三个层面抓起,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认同并加以奉行,惟其如此,新时代的人文精神才能在高校乃至中国社会真正地培育和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的勤俭节约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精神资源。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勤俭美德、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培育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理应奉行节约资源、绿色生活,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学勤业、积极进取,节制欲望、精神富足的内涵要义,从课堂教学、劳动教育、网络育人等路径入手,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勤俭节约精神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吴琼 《高教论坛》2022,(4):72-76
大学生制度自信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提振大学生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还存在制度认知模糊化、制度情感冷淡化、制度信念薄弱化以及制度践行动力惰化等不良现象。内生性的问题归因主要源于社会生态之复杂、教育生态之弊端、媒体生态之混杂,外生性问题归因主要源于制度理解浅薄、制度优势认同滞后、制度观取向具象化。需要从制度自信的经常化、生活化、具象化、网络化、制度化等五个方面着力,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大学生的心灵来提振新时代大学生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5.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大学生群体作为推动国家进步、民族复兴的新生力量,其正确英雄观的培育有利于弘扬英雄模范精神、增强政治认同,进而坚定民族自信、勇担时代大任。近年来,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的培育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学界主要围绕新时代英雄观的内涵及特征、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的现状、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不足、价值及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有研究多侧重于经验式、路径式分析,缺乏对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整体建构。为此,从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爬梳,未来研究应强化基础研究、拓宽价值维度、完善培育体系,以期推动新时代大学生英雄观培育的研究向纵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基因教育既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在推动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大学生红色基因教育面临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错误社会思潮交织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等现实挑战。高校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全员全域协同的红色基因教育机制,协同推动大学生红色基因教育的切实开展。  相似文献   

17.
培育大学生形成志愿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培育志愿精神,关键在于价值认同。推进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必须厘清志愿精神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理性,遵循价值认同的内在生成规律,突出价值认同的关键点,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刘哲  宋余庆  肖建国  刘毅 《大学教育》2022,(12):222-224+228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大学教育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还需挖掘大学生领导潜能,培养未来社会领导人才。文章分析了新时代领导人才的内涵素质和培养基本理念,剖析了我国领导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等主要问题。江苏大学围绕新时代领导人才培养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基于大学生领导潜能挖掘以及领导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理念,把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建构了卓越人才培养、菁英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无领导小组学习教学的“2+1领导人才综合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主要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新自由主义弱化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普世价值”思潮动摇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极端民族主义消解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念。面对多元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冲击,高校应注重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合力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网络平台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具有浓厚家国情怀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构筑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宫雅婷 《成才之路》2023,(14):33-36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文章分析目前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家国情怀培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从创新家国情怀培育方法、丰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在家风家教中培育家国情怀、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自觉性等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