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人黄彻曾说过:“杜集及马与鹰者甚多,亦屡用属对”(《恐溪诗话》卷二)。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写过许多专咏马和鹰,或题画马和画鹰的诗。在现存的杜诗中,写马的有《房兵曹胡马》、《画鹰》等共计二十余首。至于在其他诗歌的句子中写到骏马、苍鹰的就更多了。并且,杜甫还常将马和鹰相提并论,结构极其巧妙,对仗极为工整,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赠韦左丞大济》)“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杜甫为什么对马和鹰这样感兴趣?为什么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反复多次地写到马和鹰呢?这确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马,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它…  相似文献   

2.
杜甫诗中的马和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宋人黄彻曾说过:“杜集及马与鹰者甚多,亦屡用属对”(《(巩石)溪诗话》卷二)。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写过许多专咏马和鹰,或题画马和画鹰的诗。在现存的杜诗中,写马的有:《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沙苑行》、《天育骠图歌》、《骢马行》、《瘦马行》、《李鄠县丈人胡马行》、《病马》、《题壁上韦偃画马歌》、《玉腕骝》、《白马》、《丹青引》、《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很多诗歌中都提到鸟,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鸟类世界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对杜甫的曲折人生有一个新的认识青年时代的杜甫写过一首《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掇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风鸟,毛血洒平芜。”诗的首联点题,写苍鹰挟风带霜,使洁白的画绢上腾起风霜肃杀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5.
例如:学习《孔乙己》一,中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说起,以下写到一连串的笑,特别是两次写到“大家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根据以上可知。整篇小说简直是用“笑”贯串着的,“笑,实际上是作精心构思的“眼”。教师可提问:“那么中这样写用意何在呢?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谈自己写小说的经验时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眼睛是这样敏感的器官.根据它,你们就有可能臆度出你们这位谈话人的感情”(阿·托尔斯泰《论文学》)。  相似文献   

7.
黄永玉,作为画家,他油画、版画、漫画、简笔画,什么画都能画;作为作家,他散文、杂文、诗歌,各种文体都能写;作为书法家,他行、草、楷、篆各体皆精。他懂音乐,会作曲,发表过作品;他会武术,爱打猎。这样一个“才气纵横、能文能武、尽得风流”“兴趣爱好也不一般”的黄永玉怎么会是个“差生”?是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当年他的的确确是个“差生”,有他自己的《示朴琐记》为证。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谭汝为在古典诗歌中,一问一答的设问句殊为常见,如“云谁之思?美孟姜兮”(《诗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  相似文献   

9.
一、“写到”与“写道” “写到”与“写道”两词读音相同,用法、意义却迥异。“写到”,指写文章时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其中的“到”是“用做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写到”后面不可以用冒号标示。而“写道”,是表示“写”:“道”在其中只是作为词缀。“写道”如果是直接用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的内容,其后用冒号;如果是间接引用,则多用逗号。例如:  相似文献   

10.
李兴华 《学语文》2005,(6):13-13
依照教材提示和《教参》说明。鲁迅的小说《药》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叉发展。构成一组矛盾,形成基本情节。长期以来。大家也都是这样来讲。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作品。就会发现这一定论有诸多纰漏。所谓“明”和“暗”或者说“实”和“虚”两条线,都很难说得通。“明线”写到华小栓的死变成了“暗线”(侧面虚写):“暗线”夏琦的血被吃又变成了“明线”(正面写实)。除此之外。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的“茶客谈药”,似乎仅仅是作为交待情节发展、同接描写暗线的“道具”:至于坟场的气氛渲染更使人坠入扑朔迷离的云雾中。其实。教材提示中的所谓“明线”和“暗线”在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用以标示、  相似文献   

11.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57-57
问:《雷雨》(二年级下册第18课)课文中“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和“我会写”中的“垂”字是倒数第二笔“横”最长,在别的书上看到的是从上面数第二个横最长,到底怎么写正确?  相似文献   

12.
师:(板书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的几个诗句:“相命肆(从事)农耕”“桑竹垂(落下)余荫”“鸡犬互鸣吠(鸡犬相闻)”)这样的图景,我们在过去读过的哪一篇课文里曾见到过?生(齐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率领学生一齐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一段)师:这写的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幅很好的风习画。现在大家可以猜到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了吧?生(齐答):《五柳先生传》。(教师板书课题并范背全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下位巡视,回答了个别学生的提问。)师:这篇课文要分两段练习背诵:第一段是传的正文;…  相似文献   

13.
一、开题互动,现场聚焦“爱情”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第一课时初步学习了女诗人柯岩的诗歌《种子的梦》(板书),你知道诗人分了哪些阶段在写种子的梦想吗?生:诗歌先写了种子为了美好的梦想,在十分寒冷的环境中默默地积聚力量。然后写了种子在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四个阶段的梦想。  相似文献   

14.
《山西晚报》2004年12月9日第12版发了一则热线报道.小学二年级课文课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腊梅”变成“蜡梅”,学生家长和语文老师对此感到疑惑,并且担心学生以前学的是“腊梅”,现在改为“蜡梅”.到升学考试答题时该写哪一个才算正确呢?学校不同,使用的课本也会不同,小学生们所学的祖国语言文字也不相同,怎么办?类似情况还有很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现汉》293页.“叮咛同‘丁宁’。”951页:“[旁皇]同‘彷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310页:“[丁宁]现在规范词形写作‘叮咛’。”977页“[彷徨]……不要写作‘旁皇’‘镑徨’。”到底应当何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公元前556-前496)很早就这样说过:“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中国古代类似的诗歌评论也很多,最著名的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的诗与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氏还进一步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砦评论均指出了诗歌和绘画在艺术特质上具有相通性。  相似文献   

17.
瞿卫华 《江苏教育》2006,(1B):20-20
“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涔。在这类课中,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的关键是对“诗”“”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兵车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一定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准确把握,对理解《兵车行》涉及的人物关系至关重要。“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对诗中显示人物关系的这4句诗,历来的解释是:“过者”“长者”均指诗人,“行人”“役夫”均指军士;《兵车行》后半部分的问答之辞,便是在诗人杜甫和被征军士之间展开的。研读诗歌文本,这种传统的理解,显然存在诸多破绽。“过者”是诗人杜甫的“自称”吗?“行人”身份是清楚的———“弓箭各在腰”的军士。“过者”的字面意义是:途经咸阳桥的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题画诗源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画诗是我国特有诗体之一。它充分体现出我国诗、书、画三位一体的优点,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当益彰的特点。我国题画诗的源始,古今学者有四种说法:一、源于六朝。周积寅、史金城《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前言》云:“唐代(618-907)诗歌盛行,题画诗也丰富多彩,但题画诗并非始创于杜甫,六朝时有些诗人就为画扇,屏咏过诗”。二、源于唐代。钱君陶在洪丕溪《历代题画诗选注·序言》中云:“自唐代以来,尤其是宋代文人画发展以来,历代无数的画家和诗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份题画诗遗产是极其丰富而又弥足珍贵”。上海…  相似文献   

20.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是何其芳《秋天》(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个诗句。在教学这首诗歌时,部分学生认为这个句子写得有问题:一、前句写撒网,此句说收网,按照一般逻辑,网起的应该是鱼。二、渔者意在鱼,为何与“影子”“纠缠”?三、“影子”如何能收起?四、诗歌表现的是劳动场景,此句流露的却是游戏心态。因此个别学生对诗句作了“修正”.把它改为“收起乌桕叶似的青鳊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