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出版视野》2007,(2):43-43
近日,各报纸纷纷报道《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的十大语文差错,彰显纠正语文差错的决心,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堪称刚刚开始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年”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  相似文献   

2.
《新闻导刊》2008,(3):50
2007年12月27日,《咬文嚼字》杂志正式公布了该年十大语文差错。这十个差错是杂志社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00多个监测点,对2007年在媒体上出现的高频率语文差错进行汇总后挑选出来的典型性差错。《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表示,每年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相似文献   

3.
新年第一期《新闻记者》刊登慈溪报孙明华的来信《不要“给读者颜色看”》,来信指出了该刊去年第11期中有篇题为《给读者颜色看》的文章,明显差错有十余处,一篇近1200字的文章有这么多差错,其差错率之高是惊人的。该刊为这篇来信加了编者按,按语指出:来信是一份出色的勘误表,对编辑部震动很大,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表示要寻找薄弱环节,制订措施,防止类似情况发生。来信指出这些差错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志,这说明读者对《新闻记者》杂志的爱  相似文献   

4.
一本自称“中国反腐败主流期刊”的杂志,近期推出特别策划——《当代贪蠹之十大怪现状》。该策划选取了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慕绥新、马向东、张二江、李庆普等当代贪官的案例,将其“过人”之处归结为十大类:心计巧,演技妙,官瘾大,妻子贪,淫欲旺,为人狂,政绩虚,赌瘾大,雅好多,款友铁。  相似文献   

5.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月16日公布了2006年社会语文生活中,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差错: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相似文献   

6.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7.
杨立新 《青年记者》2012,(19):16-18
“无错不成报”,从报纸诞生之日起,差错就如影随形,成为报人千方百计克服的“顽症”,编辑因而也就有了“把关人”的称谓.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差错乃办报之大忌.如何防堵差错,切实履行好“把关人”职责,除了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扎实的基本功外,还要探寻差错产生的一般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并纠正差错.  相似文献   

8.
我给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办的《家家乐》杂志写了一封信,在对该杂志的《热论》、《大策划》、《点击优生优育》等栏目提出看法的同时,指出了其中出现的差错:一是“低渗综合征”应为“低渗综合症”,二是“喘征”应为“喘症”。并分别标明了刊物的期数和差错的栏数、行数,以备编辑  相似文献   

9.
“假新闻”是一个怪现象。《新闻记者》杂志连续多年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给人提供一个反面教材,有关比尔·盖茨遇刺、“小”百万富翁抱得美人归、施拉格是中国姑爷、“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武汉大学女生卖淫成风”等等假消息都曾风靡一时。有趣的是,该杂志将“假新闻特别奖”授予搞“非典”不实报道的某大报,每年还为当选的“假新闻“提供丰厚奖金,但至今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于厚颜无耻地去领奖。  相似文献   

10.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1.
张永强 《新闻窗》2012,(5):69-70
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对期刊编校质量的管理,从每年对有关报刊检查的结果来看,报刊的编校质量堪忧,尤其是新闻类稿件中的差错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读者戏称为“无错不成刊”。这些稿件中的差错是纷繁复杂,既有文字性差错、技术性差错,也有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等等。这些差错中的显性差错一般比较容易辨识,而隐性差错似是而非,辩识难度相对要大。  相似文献   

12.
一月份,各报社照例要回顾一年来本地发生的重大新闻,顶头上司看了去年的《新月刊》刊有先一年的“十大悲”、“十大喜”等.叫本人也仿效《新周刊》来个本地“十大悲”、“十大喜”之类。笔者秉意掠过去的报纸,首先排除了本人供职的这家小报,一是因为地域范围太小,报道范围太窄;再则不客气地说.这家报纸一版可谓领导的“起居注*,会见外宾要报,出席会议要报。种草坪要报,在工厂指指点点也要根.独独没有群众的影子和一般性社会新闻。只好找本地最有名气的市委机关报.结果“十大工程”、“十大来访”编得顺手,而“十大悲”、“十…  相似文献   

13.
周必勇 《新闻界》2004,(3):60-61
在近期《中国经济周刊》所登出的“感言2003:中国2003十大经济失意人物”评论中,杨澜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富有的女性”与她身后的“阳光文化”终于从当年万人仰视的神坛回到了人间。连续三个财年的亏损,已经让“阳光文化”的理想主义旗帜渐渐褪去了颜色,而寄托着杨澜“感情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报纸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纯洁祖国语言的任务。因此报纸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标题,要力求鲜明、准确、生动、可读,尽可能堵住政治性差错、事实差错和文字差错。报纸的编辑应是“堵错”的主要“把关者”。报纸的编辑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施展浑身解数,扑跌腾挪,把各个环节“踢”来的差错“拒之门外”。要把报纸办成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差错实在多得离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化出版社创办了一本杂志《咬文嚼字》,杂志中开辟了一个很独特的“众矢之的”栏目,是选择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靶子,请广大读者“众矢射之”。看到这些声名赫赫的大作家的名篇巨著经过射手们的“吹毛求疵”而笑话迭出,笔者作为一个编辑的第一感觉却并不认为是作家可笑。相反,由于此栏目以谁的作品为“的”,要先征得作者同意,而这些名家又大都表示尽力支持,这就更显出了名家的品格和风范。作为读者,我感到与这些著名作家之间的距离明显缩短了。分析“射手”们指出的差错,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情况,而不管…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2012,(2):47-47
本刊讯 1月11-15日,“中国传媒大会·2011年会”及“金长城传媒奖颁奖盛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隆重召开。《中国广播》杂志获“金长城传媒奖·2011中国十大行业期刊”称号,  相似文献   

17.
西安出版社的《今传媒》杂志,2006年1月号(下半月刊),第一页以“本刊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共铸民族创新之魂》,主题选得好,所论也不错。但是,遗憾的是结尾3个排比句出了差错:“妆点2006(此处的“年”字不宜省略),妆点21世纪,妆点祖国世世代代的春天!”这里的3个“妆点”全都错了。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妆点”一词,只有“装点”,意思是“装扮、点缀”。毛主席诗词《菩萨蛮.大柏地》有“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句,用的就是这个“装点”。□不是“妆点”,是“装点”@秦殿杰  相似文献   

18.
校对应学会识别“隐性差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校对工作中,校对员要以尊重原稿为前提,主要是“校差错”;但随着电子文稿的增多,原稿中的“隐性差错”越来越多,“校是非”成为主要工作。何谓“隐性差错”,我的理解就是文字正确,但文意错了;乍一看对了,一推敲错了。如何纠正“隐性差错”,我认为关节点在于“识别”,如何识别,则必须具备三要素,那就是“善疑,勤查,多思”。  相似文献   

19.
“悖论”,这是借用数理逻辑学的一个名词,意即看似悖谬、实则寓有至理的论题。譬如,“三个牛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都是人们熟知的非加和性“悖论”。这里,我要举出编辑工作中的一个“悖论”:“十发五中得满分,五胜五负全盘赢。”欲知由来,就得从一场小小的争论说起。有一次,一位编辑审读一篇文稿,提出十个疑问。查证的结果,确有差错的五个,没有差错的也是五个。于是,周围的人议论开了。有的认为,五箭“射中”,五箭“虚发”,论成绩,不及格;有的认为,五胜五负,胜负相抵,全部劳动等于白搭。不料那位审稿者却不慌不忙地说出一  相似文献   

20.
《咬文嚼字》杂志在公布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时,认为涉及标点符号的唯一差错是: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窃以为这有点想当然,缺乏科学的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