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中的“故”字,有作名词用、作形容词用、作代词用、作副词用等多种情况。它作连词用时,中学语文教材、一般语文工具书和古文选注本大都释为“所以”、“因此”。实际上,这一个义项并不能概括连词“故”的各种常见用法。在古代作品,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章中,连词“故”出现得相当频繁,在不少情况下这个“故”字不能解释为“所以”、“因此”。中学教材中选自《孙子》的《谋攻》(高中语文第三册)用了八个连词“故”和一个“是故”。节选自《荀子》的《劝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用了两个连词“故”。节选自《吕  相似文献   

2.
教材《勾践灭吴》一文有这样两句话:“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灭吴”。人教版教参对两个“遂”字分别解释为:“副词,终于”;“连词,于是”。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遂”是多义词:①作连词时为“于是、就”,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前一事引起的”。如《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宋史·种世  相似文献   

3.
文言虚词“以”通常有两大用法,作连词和介词。但当“以”在句中表示“原因”意义时,介词与连词的界限就难以区分,往往影响句子的准确翻译及句意的正确理解。如语文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文言文学习手册》(林三松编),对《岳阳楼记》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中的“以”字,在该书的293页上划为介词,认为是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相当于“由于”;而在该书的300页上又说成是连词,相当于“因为”。这种前后牴牾的说法,令读者无所适从。况  相似文献   

4.
林燕飞 《语文知识》2001,(10):66-68
《语文知识》2000年第11期第82页上彭海洋先生在《高考中与‘和’字有关的语病》一文中说:“‘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二者不可混用。”例子是: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全国高考题)澎海洋先生又说:“例①中与‘无论’相照应的应是选择关系的连词,因此‘和’应换为‘或’。”彭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1992年的那道高考题本身就是错的,当时在阅卷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后在有些杂志上展开  相似文献   

5.
“以”是古代汉语中用得非常广泛的一个虚词,它表原因时意义容易识别,词性难以分辨。首先看下面这一例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七九年版),上册第一分册第20页上,注此句中的“以”为因,没有指出它的词性。下册第一分册第121页常用词部分,“以”字条下云:“以,连词,因为”。上册第二分册的通论部分介词项又云,“以”字作介词用法  相似文献   

6.
“明末农民战争”一节,关于李自成攻占西安的时间,课本导言为1644年(第197页),正文为1643年(第200页)。笔者认为1643年正确。《明史·李自成传》载:“崇正十六年冬十月,自成陷潼关,遂连破华阴、渭南、临潼,旋占西安”。《辞海》“崇祯年号”条为:1628~1644。可知崇祯十六年为1643年。按常识,旧史书记载时间皆用旧历,此“十月”即为旧历。换算成公历为1643年11月左右,绝无可能为1644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应为1643年$陕西省千阳中学@王建军$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张兆明  相似文献   

7.
新订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第104页倒数第1行、第105页第1行,有下面这样一句话: ……(如胡乔木的《痛惜之余的愿望》、马南邨的“杂文四则”) 第114页第13行,有下面这样一句话: ……(它与《杂文四则》中“不求甚解”的意思有何区别?) 以上两句话,同样都引用到《杂文四则》,为何前者用引号,后者用书名号? 前一句中的引号,无非是为了表明“杂文四则”,本不是《燕山夜话》中原有的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论及抓教育时,多次指出:“要承认落后,承认落后就有希望了。”(《邓小平文选》第37页。下同)他在谈到办学校时又指出:“承认我们哪些方面有缺点,哪些方面还不足,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克服弱点、克服缺点的起点。” (第58页)他还说:“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第88页)“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第221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努力改变教育的落后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6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用数字卡片2、3、4和小数点“.”,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19页有这样的教学建议:第66页最后一题是思考  相似文献   

10.
1.“既然……就……”表示推断性因果关系,是推断句的代表句式。例如:①二奎既然能把房门的钥匙给她,就很可能把我的打算告诉她。(毛志成《小镇风情》,《当代》1983年第3期244页)“既然”有时说成“既”:②既拿来,我就不再拿回去。(常庚两《深山新喜》,《长城》1982年第1期147页)后分句里,“就”常跟“那么”之类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有这样的内容:“牛顿正是从苹果落地、月亮绕地球转、地球绕太阳转等自然现象中发现方有引力定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新编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69页虽没有提及牛顿,但仍用“苹果落地”、“万有引力定  相似文献   

12.
“顿”指顿号.“连”为连词。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短语.下同略)之间较小的停顿的符号。连词,指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换一句话说,顿号和连词都可用来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的关系。如:(1)语文和数学语文、数学(2)调查并研究调查、研究(3)雄伟而壮丽雄伟、壮丽上述例子用连词处能换顿号.用顿号处可改连词。可见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这是就前后两项只有横的对等关系而言的。如果连词接的不只两  相似文献   

13.
在郭锡良等五位同志编写的三卷本《古代汉语》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颇为与众不同的说法:“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见该书上册第341页6·之)。我称其为“两类说”。斟酌再三,不敢苟同。这里斗胆献疑,以就教于郭先生与同行诸公。“之”字的词性并非只是两种,例证是随手可得的。如《韩非子》中曾子杀彘教子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现今全国通用的高中英语课本第二册(下)学生用书第162页和教师用书第102页有多处把I dare say译作“我敢说”,下面是教材中的原话(“我敢说”三字下面的黑点是本文作者加上去的): 4.“I dare say my uncle will.I have no otherrelatives.”“我敢说就是叔父(会得到这笔钱),我没有其它的亲戚。” 1)...my uncle will...是省略了连词that和谓语中主要动词的宾语从句。从上文来看,完  相似文献   

15.
在由章振邦先生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上下两册)上册第264页,当谈到 since 作引导时间状语分句的连词用应该注意的问题时云:“在 since 引导的时间状语分句中,不论用的是非持续动词的一般过去时,还是持续性动词或状态动词的一般过去时,通常都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或结束。”例如: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here since he left.自从他离开这里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今”在通常情况下作时间名词用,与“古”、“昔”相对,译作“现在”或“今天”。但是,“今”也可作假没连词用,译作“如果”或“假若”。在不少有关古文翻译的著作中,将作假设连词用的“今”译成了“现在”。例如: ①将“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译成“现在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③将“今杀相如,终不能得壁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现在杀掉相如,还是没法拿到那块宝玉,反而断绝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24页指出: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同时又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其实,这个原则美国早在1899年就提出来了。因此,应把“提出”改为“重申”二字(《教学参考书》上也指出:《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提出”应为“重申”$广东省新会市第三中学@邹泽恩  相似文献   

18.
用好关联词语,看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然而”和副词“却”,最容易用错。例一黄庭坚的《清平乐》写得新颖、俏丽,却又意味隽永。(摘自《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第35页) 例二乍入眼帘的就是张曼玉玲珑的腰身与千变万化的旗袍,在悠扬的音乐下她袅娜行走如彩翼斑斓的蝴蝶,却同蝴蝶一样的细小脆弱,从头到尾这位心境复杂的少妇始终保持着她的美丽与从容。  相似文献   

19.
连词是一种虚词,它大体说来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英语中,有些结构本来不是连词,但实际上起着从属连词的作用。比如,某些名词词组可用作从属连词,引导方式、时间等状语从句等。语言学家夸克(R.Quirk)在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中把这种结构归结为边缘从属连词(MarginalSubordinators)。现就名词词组作边缘从属连词的语言现象作一归纳。一、名词词组引导方式状语。最常见的有theway,其意思是“用这样的方式”或“从……样子来看”。例如:Hedoesnotbotherabouttriflesthewayhiselderbrotherdoes.他不像他哥哥那样常为琐事…  相似文献   

20.
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为“跤”字该不该用发生了争论。原因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自读课本(1993)在“跌交”、“跌了许多交”(第50页)中用“交”,而六年制小学语文(实验本1993)第四册“摔了一跤”(第147页)、“摔跤”(第157页)中用“跤”;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跤”不作字头注释,只附在“交~2”后面的圆括号内。主张该用“跤”的老师认为,既然课本上两个字都用了,说明“交”和“跤”都是对的,都可以用。反对用“跤”的老师则认为,课本也可能有错误,不能盲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