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之所以能够强烈地渲染出人生如梦之感,就在于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镜像手法,对一些要素进行重叠,使故事发展的线索在今昔两次宴会中来回转换,不留痕迹;通过今日各种人物返照了昔日他们的本体,在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中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给读者创造了一种亦幻亦真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毛泳洁 《文教资料》2012,(27):76-78
近十年来,大陆学界对白先勇的研究更加丰富与深入,以"人"为本的研究角度拓宽了研究视域,白先勇与地域文化(特别是上海文化)的关系、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以及白先勇作品的改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这中间也许透露出白先勇小说研究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素质抑或精神情怀广泛显现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中。追本溯源,从白先勇的个人身世经历、宗教情感以及所受的中外文学遗产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发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4.
《集宁师专学报》2020,(2):26-30
赴美留学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一个分水岭,去国后的小说创作相较早期作品有显著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珀西·卢伯克《小说技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小说技巧》对白先勇创作的影响首先是整体性的,它促进了白先勇理论自觉性的形成,其对于形式的强调也让白先勇将创作目光更多聚焦于形式之上;其次这种影响也是具体的,《小说技巧》中提到的绘画法、戏剧法、视点转移等理论都被白先勇吸收并贯通到他的小说创作里,这使得他的创作技巧逐渐纯熟。  相似文献   

5.
白先勇的同性恋题材小说创作一直贯穿他文学创作的始终,其中每一篇作品都凝聚着白先勇的心血。试通过对白先勇部分同性恋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同性恋者和家庭、社会、他人以及他们自身之间的关系入手,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展现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文文学的力作。细读《纽约客》可以发现,白先勇在《纽约客》中为我们书写了人和文化的命运选择的三种模式:抗争、妥协、遗忘与麻木。从这三种模式中,不仅可以看出白先勇对人的命运与文化的命运的双重焦虑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白先勇小说独特的哲学价值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选取白先勇短篇小说代表作《台北人》进行色彩分析,具体从白先勇之所以偏爱色彩运用的背景、色彩对人物性格的塑造、花色的象征意义或对主题表达作用、色彩运用的规律、《台北人》中富有色彩感的意象群落对于整本小说主题的作用、色彩与书写白先勇心灵痛楚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色彩感对《台北人》影视变体独特作用这几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色彩在白先勇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浸染下,白先勇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代表作。学界很多学者已从《红楼梦》、杜甫、古典诗词等对白先勇的影响以及悲剧感与沧桑感等方面论述了白先勇作品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将试以《台北人》为例,从忧世情怀、放逐与悲秋、宿命论思想、女性依恋四个方面来论述白先勇灌注其间的传统主题与思想情结。  相似文献   

9.
放逐是白先勇小说的主题,亲情的丧失与放逐、文化家园的丧失与放逐、海外漂泊与自我放逐是白先勇小说放逐主题的三重奏。  相似文献   

10.
都市景观在白先勇的笔下并不具有自足性的意义,而是他的历史人生哲学的承载者和体现者。以白先勇笔下的上海、台北、香港、芝加哥、纽约五座都市为例,通过对都市意象的文学文化分析。阐释白先勇笔下的都市作为人类欲望和焦虑的象征,更多地显示出一种存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11.
选取家世和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李煜及南宋末期的王沂孙、张炎三位词人,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比较,说明他们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其整个小说思想谱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标志着白先勇“情”本体思想的成熟,这种基于世界文明融合下的思想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白先勇从民族走向世界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白先勇作品中的乡愁不仅是一种故园之恋,更是一种"文化乡愁"。独特的生平经历与性格气质使文化成为白先勇寄托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传统文化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美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借鉴使白先勇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厚重。  相似文献   

14.
白先勇在《谪仙记》中让读者感受到海外游子的生存境遇,品味出他们内心的痛楚,并引发对于乡愁的深思。李彤的身上有着作家白先勇的影子,李彤那压抑在心底不予道出的痛苦,正是白先勇彼时心境的流露。  相似文献   

15.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以他独具的创作特色引人注目。白先勇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各种色彩鲜明的象征意象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感伤主义情绪,其中,他最偏爱的是调动红色、白色、黑色这三种颜色的视觉效应及其象征内涵来表达深刻意蕴。白先勇作品的这一特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6.
高校     
北京大学:设昆曲选修课 前不久,“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昆曲大师白先勇共同发起。该计划第一阶段计划将用五年的时间,从“学研”“新知-推鉴”三个方面入手,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  相似文献   

17.
从色彩运用的独特视角 ,在色彩的象征、对比及流变三个向度上 ,分析了色彩在白先勇作品中所发挥的艺术功能 ,进一步解读了白先勇小说的意蕴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文剖析了台湾当代作家白先勇创作的小说中的女性悲剧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白先勇笔下的台湾女性遭遇不仅仅是个人悲剧,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同时分析了白先勇创作风格,指出作家不仅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接受了西方文学创作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白先勇和张爱玲同为中国20世纪优秀小说家,二人都具备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文化心理,都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作品总体上都呈现出“苍凉”的审美境界。但是,他们的悲剧艺术却形成鲜明的对比:白先勇体现的是悲天悯人,张爱玲则是恐惧冷酷;白先勇割舍不掉文化乡愁情结,张爱玲则显示出对文化的超然态度;白先勇在中西交融中倾向民族感伤的古典美,张爱玲则显示出对世界性存在思考的知性美。  相似文献   

20.
纵观白先勇先生的小说,我们发现沉沦意识如一根红线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这种沉沦意识,既具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原发情境。郁达夫的小说《沉沦》轰动当时,波及后世,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某种参照的可能。白先勇的小说中,无论是情感的呈现、心理的刻画,还是行为的展示中,都带有了浓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