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公开课颇多微词,认为公开课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假不可信。公开课似乎成了“假课”的代名词。然而.举目四眺,公开课“涛声依旧”.它依然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依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必不可少又精心制作的一道“大餐”。其实,公开课本身并没有过错。上公开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家常课,错在人们在实践中为了功利将其“异化”。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笔有幸在浙江绍兴观摩了全国名语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一堂公开课,从中受益匪浅,然而,敬佩之余有一疑问一直萦绕于怀,那就是:公开课为何“高课低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笔者观摩了不少由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冠以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落实执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公开课、展示课等。不知是本人课改意识太落后,知识结构太陈旧,还是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太“阳春白雪”。那些公开课、展示课令我们这些身在一线教书的“下里巴人”观摩后感到高不可攀。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堂堂公开课、展示课无疑就是一出出精彩的课堂“精品戏”:上课的老师得有吹、拉、弹、唱、编、导、跳等十八般传统武艺。因为没有这些传统的“武艺”,你就编导不出那一台台展示给众人观看的“精品戏”,你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赵光同 《山东教育》2011,(14):27-28
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后,我观摩了很多地理公开课,感触很深。在观摩的这些公开课中,每一位执教教师都很认真,使用了各种课堂教学模式,也动用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气氛营造得很活跃。但是,总有那么一些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给人一种事倍功半的感觉。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课前准备支离破碎课前准备支离破碎,主要体现在三个不到位:一是对地理课程标准把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有幸在浙江绍兴观摩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的一堂公开课,从中受益匪浅,然而,敬佩之余有一疑问一直萦绕于怀,那就是:公开课为何“高课低上”? 魏老师这堂公开课的对象是初二的学生,上的是高三的课文《硕鼠》。用高年级教材给低年级学生上课,魏老师不是第一人,数年前钱梦龙老师的一堂公开课就是这样上的。那一次钱老师是对初一的学生上初二的课文《死海不死》。目前一些地方的教学公开课已有此类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来上公开  相似文献   

6.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7.
“骨干教师培训班汇报课”“、教坛新秀展示课”“、新课程培训示范课”“、名教师培养对象送教下乡观摩课”等等,这些年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还真不少。听多了公开课忽然发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公开课的内容似曾相识。初中语文公开课,总是离不开莫怀戚的《散步》、冯骥才的《珍珠鸟  相似文献   

8.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9.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10.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11.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12.
无论小学 ,还是中学 ,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 ,那就是 :虚假。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 ?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 ?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 ,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 ,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 ,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 ,它提醒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 ,说一声“不” !SOS !我们呼吁 :救救公开课 ,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  相似文献   

13.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14.
公开课之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公开”,《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那么公开课的合理解释应该是:“面对面,毫无遮拦地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公开课的渊薮是怎样的,无案可稽,没有明确答案;但其滥觞于古代的集体讲学似乎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遥想春秋战国之时,先贤圣哲于古槐下焚香  相似文献   

15.
<正>公开课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许多学校在每个学期都要开设观摩周,要求每个学科指定教师开设公开课,旨在增进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实施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自参与课改以来,我听了许多公开课,也上了不少公开课,然而跳出课改看现状,细细品味这些课,总觉得这些精心准备的课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1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无一幸免地存在着一个通病。那就是:虚假。2历史老师不是常教导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吗?怎么自己在教学中搞虚假的一套呢?3公开课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取代了教学。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研究的价值。4部分公开课遭受“病毒”侵袭的现象。反映了有的学校和教师好大喜功不务实际的虚假作风。它提醒我们。任何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5我们必须向公开课的不真实性和评课时的客套与自说自画。说一声“不”!6SOS!我们呼吁:救救公开课。还她以健康和高效!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一直被视为圣洁的殿堂,而如今假冒伪劣现象也随处可见了。且不说假文凭、假考分、假统计、假报表……就是作为教学示范的公开课,也出现了“伪教学”,而且有增无减。有的教师为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让学生反复排练,以至课堂上的操作程序、提问内容、发言人员都一一定好了。讲台上教师频频提问,得心应手;讲台下学生对答如流,效果“良好”。当然也有“卡壳”的时候,但你无需为执教老师“捏一把汗”,那只不过是个“扣”,适当的时候自然会解开。那是演戏的一部分,当不得真。演砸了的也有,那时就露了马脚。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上课伊始老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师资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要求观摩“名师佳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除了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一些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名师佳课”外,更希望能观摩到当地一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授课。但是,传统的公开课只能使一部分教师观摩到授课的实况,而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效果也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二期课改强调"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在新课程实验的探索、培训和实施中,教师不断地开设、大量地观摩公开课,在实践中提高,在观摩中学习研究。公开课是推进新课程实验,贯彻课程标准、用好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的主要方式。从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公开课的价值以及如何借公开课的研究、示范作用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课《鼓励》,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语文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展示会暨课题结题会上的一节公开课,观摩该课的专家、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说来,有如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