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了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速经管类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观点,提供了设计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综合体,完善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等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与创新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从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出发,浅要分析了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改革与创新策略、适当措施来加以解决,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对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人才引入机制,全方位开发人才的潜质,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阶段,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来承担起建设重任,文章以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分析总结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环境,分析影响青年科技创新人员成长的影响因素,最后就如何促进有利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江苏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效的人才战略体系是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有利于建立好的用人机制,对于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流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对江苏省13个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比较得出目前人才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最后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制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是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区域内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决定着这类人才的培养、发展、壮大.阐述科技创新人才和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评价体系,确认各项指标,对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评价矩阵,得到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激励人才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才薪酬机制入手,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导致我国人才流失和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并分析了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激励人才创新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实施产业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有利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对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有利于激励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8.
张文卿 《科技风》2013,(10):188-189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及石家庄市动漫产业链的发展现状,人才是产业链良性发展的核心,提出了石家庄市动漫产业链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建立动漫人才的创新培养体系、建立校企联动培养机制、提高动漫专业的办学特色、加强学习和交流、健全动漫人才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更对科技人才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建立符合创新驱动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对科技人才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需求,进行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研究,提出有关建设流程、指标体系和管理流程等内容,旨在通过优化科技人才管理流程,为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的科技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机制特征深度聚焦问题导向人才评价的内涵和存在问题。通过国内各省份“揭榜挂帅”机制中人才评价实践分析、前期研究和专家咨询,形成了“揭榜挂帅”机制视角下团队遴选、揭榜实施、成果应用3个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初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最终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为切实解决“揭榜挂帅”机制实施过程中人才评价问题提供思路和模式的借鉴,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提出新的方法,通过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供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要突出要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为达到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在未来十年中,科技人才工作需要多头并举,重点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等重大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结合政策分析方法和调研数据,系统分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其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中人才队伍建设部分的政策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成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体系,但还存在部分配套政策与实施细则不一致、某些实施细则不能有效支撑配套政策等问题。为建立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我国应该规范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相关概念和标准,培养并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和农村集聚,建立健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的协同创新是一种新兴的创新合作方式,以此为平台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探索价值。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新主体通过激活创新要素、共享创新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来获得创新成果效用的最大化,其本质就是损益与共的企业与学研机构之间的互利合作模式。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合作双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共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环境,并能够保持连续有效的培养效果,是一种超越传统产学研合作的更加优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动因机制、目标机制等六个方面构建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利用Netlogo仿真平台,通过多主体建模仿真证明了该机制的正确性;最后从利益协同、人才聚集、信任分派、知识共享和建立国际化的协同创新平台五个方面提出提升协同创新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胡军华  林丹 《科教文汇》2013,(36):52-52,54
农林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可结合自身的特色,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的师资、和谐的校园文化及创新的场域,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余文静  邵军  肖斌  曾凡才 《科教文汇》2013,(24):57-57,72
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医学生”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生物化学是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实验课更具直观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实验室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起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旨在能全方位、多层次地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正确认识高教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入手,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论述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科学研究实践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科学研究平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场地等三个方面,论述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密切关系和重要性。高校应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使之协调发展,以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当前我国不少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人才管理仍相对落后,人才激励机制不足,影响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严重限制着企业发展。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机制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期促进我国科技企业创新型人才管理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9.
人才振兴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打通高校人才输送渠道是乡村振兴建设多方聚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将因此迎来新的挑战。以广西为例,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构建地域特色模式为抓手,从创新理念、平台搭建、完善体系、整合资源、推进合作五个方面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构建的策略,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后,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奖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银行业应制定正确的人才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群体,建立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才能在变革中保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