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古诗教学无疑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是最枯燥无味的。其实只要换一种教学方式,古诗教学是富有想象的,美妙的。这次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我带领孩子们以游客的身份一起走进西湖,品读西湖,欣赏西湖,品味西湖。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  相似文献   

3.
情景交融:表现自然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美的欣赏是直观而敏锐的,美的事物能带给人生动具体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感受。美的概念包含了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生活赋予人美的感受,自然界提供美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李明菊 《湖北教育》2004,(13):58-59
(播放课件:西湖景色,并配乐)孩子们,请看,这是“苏堤春晓”,初春,湖面薄雾如纱,堤上桃红柳绿,鸟鸣声声,意境动人;这是“平湖秋月”,皓月当空,“一色湖光万顷秋,”景色更为幽美;这是“曲院风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三潭映月”,皎洁的月亮映照在明澈的湖水里。多美的景色呀!这是什么地方呢?(作感叹和惊讶状。)  相似文献   

5.
学完古诗三首,我像往常一样,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进行配画,其中王宝同学的一幅《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配画,让人耳目一新。只见画上不仅有色彩艳丽的荷花,碧绿的荷叶,而且还有一条小船及游人,更独特的是还有一条鲤鱼从水中跳起,似有鲤鱼跳龙门之意,真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我在欣喜之余,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我们常常让学生给古诗配画,而学生是否喜欢这项作业?他们喜欢给古诗配什么样的画?我们一无所知。为此,我决定听一听学生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倪春雷 《现代语文》2005,(11):25-26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山水秀美之地,苏轼曾赞日:"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洲,戏赠莘老>).杭州西湖更是集秀丽风光与深厚文化底蕴于一身.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古诗两首》之《饮湖上初晴后雨》。  相似文献   

8.
<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已经上完了,可我依然沉浸在文章第二小节的教学中,回味着两位教师创设出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9.
画家在画布上巧点七色,便调出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同样,在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中,色彩词一经文学大家的妙用,细描粗绘亦相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立马焕发出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一、摹形状物,让形象更生动  相似文献   

10.
妈妈是高安人,她最引以为傲的家乡特产便是腐竹。每年回去探亲,她总要带回大包小包的腐竹,送给亲朋好友。对于这份馈赠,大家非常喜欢,因为高安腐竹那独特的口感、诱人的滋味,早已征服了每一个人。小时候的我,十分挑食,却对腐竹情有独钟。为了迁就我这张刁钻的嘴,妈妈使出十八般武艺,愣是把平平无奇的腐竹玩出了七十二般变化。  相似文献   

11.
白花清淡素雅,于万花中飞舞,却不沾一丝尘埃,仿佛是浑然天成的白玉,纯洁无瑕。 绿叶青翠欲滴,于繁春中昂扬,却不受乱花干扰,仿佛是精雕细琢的钻石,高贵典雅。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是江南名景 ,历来为人所称道。白居易、苏轼、杨万里等人都曾经到此游历 ,并有诗文传世。明人袁宏道在 2 9岁那年(公元 15 97年 ) ,也曾到此游览 ,更留下了以“西湖”为题的四篇美文。初中语文第四册选编了其中两篇 ,一篇叙游湖之始 ,一篇写西湖美景之最。袁宏道 (15 6 8— 16 10 ) ,明代文学家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后期文坛上公安派的创始人 ,共同进行了反复古主义的斗争。他们认为“袭古人语言之迹 ,而冒以为古 ,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提出了“流自性灵者 ,不期新而新 ;出自摹拟者 ,力求脱旧而转旧”。课文《…  相似文献   

13.
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风光、丰厚的人文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玩赏。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赞美她。宋代的苏轼曾经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漾雨亦奇”,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西湖的独特美景——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风姿绰约、美妙无比。  相似文献   

14.
胡岚岚 《新课程研究》2009,(11):105-105,14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明诗意”这一环节中,孩子们表现出色,写下此片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5.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钱钟书的惊世之作,它已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获得一致好评,仅在中国1980——2001年的20年中,此书就售出180多万册,凭借极高的艺术水准,它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幽默的调侃,扎人痛处的讽刺,还有让人回味高深的哲学思想,是这部书最具魅力之处。  相似文献   

16.
读过一些文学作品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的不少名著名篇都有关于梦的描写,像唐传奇《枕中记》里的黄粱美梦,唐朝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淳于棼的南柯一梦,曹雪芹以梦名篇的《红楼梦》中的三十二个梦,莎士比亚笔下充满浪漫色彩的《仲  相似文献   

17.
一、从写景诗中体会山水情 我国的山水文学比较发达,吟咏祖国山川美景的诗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一首有名的写景诗,描写出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有魅力的美景,杜牧的《山行》,就描写了深秋季节山中枫叶一片火红,顺着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得山来停步不前,  相似文献   

18.
<正>一、辅助而不喧宾夺主事物总有两面性,是矛盾的集合体。信息技术也不例外,运用得当有其优势,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代替传统教学,如教师适时引导、知识点板书、社会实践活动等依旧十分必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真正掌舵者,有协调好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关系的义务和责任(见图2)。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课。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张岱作为明朝晚期的小品作家,其作品既有当时小品的共同特点: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笔调淡雅,情悠韵远,又有其独到之处,看似平淡却亦奇,看似浓艳却亦雅,在中国小品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