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卷【试题解说】一、激发思考引发想象这是一道颇具开放性的作文题。试题两幅图:一个“圆”形,“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是它的优势;一个“放射性的不规则的多边星光”形,“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则是它的优势。“图”与“提示文字”激发人去思考、去分析、去想象、去构思……两相  相似文献   

2.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讲授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中的《祝福》的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学生问:“我”是不是鲁迅?教材参考答案中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笔者试对这一形象分析如下。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做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是当时的新派人物,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对这古老、停滞的鲁镇环境十分厌恶,表…  相似文献   

4.
陆彩萍 《福建教育》2006,(11A):12-12
当我的教学走入故步自封的境地时,我没有垂头丧气,而是想方设法使自己跨越这一阶段。1.在“认识自我”中开始。“认识自我”,就是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是种比较痛苦的“自我解剖”。我首先找到自己近三年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之后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进行自我专业发展设计,自己提出发展意向,以避免领导“一厢情愿”地“要我”发展。在此基础上,每一季度我都会进行专业发展目标对照,回顾本季度得失,分析原因,并写下季度工作计划,包括工作重点、措施办法、预期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中,作为读者,其实有两个“我”——“本我”和“境我”。“本我”是作品之外的那个“我”,是理智的,独立的,肩负着评述、批评的任务,它能说作品好与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它是受理智驱使的,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境我”,是阅读时读者融人文学情景中的那个我,是读者的元神,它游走于作品创  相似文献   

6.
赵婧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4):11-13,16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主题班会,我提醒班长周子涵:今天恰巧是吴家贵同学的生日,正好借此机会举办一个座谈会,一是认认真真替吴家贵过一个生日,二是落实一下感恩教育的主题。稍作思考,我建议感恩主题讨论尽量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明确说,“我从哪里来”的讨论旨在“感恩父母”,“我是谁”旨在追问“用什么来证明自己”,而“我要到哪里去”引导同学们“担当家庭、社会和未来”理想的确立或初步形成。由于策划到位、准备周详,这次班会课开得相当成功,以至有同学在周记里写道:我受到了理想的呼唤,因此,我将尽最大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相似文献   

8.
所谓“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称,它应该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展现的个人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理念内容的总和。中学生作文不能忽略“我”的存在,应强化写“我”的意识,这对解决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文中写“我”的作用一、就作文结构而言。“我”在叙事性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是安排写作内容和顺序。作者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出来,按照观察、认识和思考的顺序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主要有两种类别:一是“我”即作者,这类文章往往包括自述性文章和书信、日记、游记等。二是通过“我”把故事讲给读者,“我”只…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表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  相似文献   

10.
“幸运之窗”,把爱献给“帝王”──因为没有“您”,就没有“我”亲爱的读者,过去年一年,在编辑寄语里,总是“我”说“您”听。现在,我们想让“您”说,“我”听。质量是“我”的灵魂,读者是我的“帝王”,“您”的参与是“我”成功的保证,所以请您赐教。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1重视“受力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98年4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调整意见”中,删去了高三选修课本中的“受力分析”一节,理由是认为“物体受力分析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点”.对此,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认为“受力分析”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个解决力学问题的“必须步骤”.无法设想,解决力学问题可以不从认真、正确的受力分析开始. 从学生学习的一方面来看,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物体的受力分析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以致于对后面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严重者甚…  相似文献   

12.
丁睿 《教书育人》2004,(6):35-36
《鸿门宴》教学已近尾声,我请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特点。生A说:“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人,他优柔寡断,造成了后来的悲剧。”生B说:“项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听忠言,咎由自取。”学生的分析正合教参,看来,前面的引导、讨论和分析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正准备总结,一个不太响亮的声音传来:“我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4.
面对“如何进行学术论证”这个题目,我首先问自己的是,何所谓“学术”、又何所谓“论证”呢? 虽然我也同意卡尔&;#183;波普尔的“反本质论规诫”所强调的“绝不要让你自己被驱使去认真考虑词及其意义的问题。必须认真考虑的是事实的问题和关于事实的断言”,但我仍然认为适当地明确你所要解决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的词义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是波普尔所言的“分析概念”,即语言分析本身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只是通过对概念的界定以避免读者阅读时可能产生的歧义。  相似文献   

15.
今年志翘从益州顺江东下,来金陵执教,下车伊始,即将此书付我,令我作序。原因之一,他与我的君子之交已二十多年,我又曾是他的博士论的评阅人之一,料我推辞不得。之二,他把我引为同道,知道我有一丁点儿考证癖,对词汇史也曾有所涉猎——二十多年前,我在《“隶书”辨》中曾考证过“隶”、“徒”、“徒隶”、“陪隶”、“隶书”、“今”、“施”诸词;  相似文献   

16.
个案扣扣是个聪明活泼、性格外向的孩子,但他进入大班后,经常私自拿幼儿园或小朋友的东西,如将幼儿园或小朋友的玩具装进自己的口袋,午睡时躺在床上玩耍或带回家。若问他东西是谁的,他总是不对策分析假思索地说:“这是我的。”大班幼儿处于很强的自我中心时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极易产生“我喜欢”、“我想要”、“我想玩”等心理。像扣扣这种意志力及控制力不强的孩子,便会“情不自禁”地拿了不应该拿的东西,产生了问题行为。发现问题,正确引导。一次午睡时,我发现扣扣躺在床上悄悄地玩一辆微型汽车玩具,那是明明带到幼儿园让…  相似文献   

17.
一、调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看上去,这话只是告诉了我们:谁,在田野散步。若真是这样,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置”就可以调换,因为调换后的句子也同样能反映出这一内容。而实际上,原句一经改变,它就不能再现生活: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2.是“我”陪伴着“我的母亲”,不是“我的母亲”陪伴着“我”;是“我的妻子”带着“我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带着“我的妻子”。所以,在田野里散步的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是有序生活的再现。生活为何要安排得…  相似文献   

18.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中的第八课“有多少人为了我”是对小学低年级“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积极做家务劳动”、“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继续和延伸,也是对上一课“我的劳动体验”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Let’s eat!     
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版小学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第9课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Let’s eat”。根据这一主要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目标:重点为单词“strawberry,apple,grapes,orange,banana,melon”和句子“What’s this?”“What colour is it?”“I like…”“I don’t like…”。依据内容,我采用了听、说、学和做的四步教学法,  相似文献   

20.
初中四年,我一直是他的班主任,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求上进、纪律涣散、学习成绩“瘦骨嶙峋”的学生。最让我头疼的是,他在我面前表情“麻木”。每次找他谈话,不论是“暴风骤雨”地批评,还是“和风细雨”地引导,他的眼睛都是盯着某个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