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丽超 《新闻世界》2011,(6):194-195
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证明,戏剧和电影之间既不是"拐杖"关系,也不是"离婚"关系,而是"互动"关系。建国以来戏剧和电影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之间题材的借鉴和改编,二是创作手法和技巧的相互渗透学习。当下,随着数码技术的出现,影视跟戏剧真的可以"结婚"了。这意味着,它们将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电影越是大制作,越是运用高科技,它就越依赖一个精彩的戏剧故事,哪怕是陈旧的故事。而戏剧越想赢得观众,除了故事好看,更要借助电影与投影的视听魅力。这就是电影和戏剧难解难分的情缘。  相似文献   

3.
高珊 《东南传播》2022,(3):79-81
话剧IP的影视化开发,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趋势,这也使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经验”,分析戏剧改编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戏剧舞台到“触摸电影”实现了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感知方式变异。电影主体的视角存在内在认同的强情感性和外在认同的强悬念感的两种选择,“观众身体”与“电影身体”的互动存在“纵向意识”与“横向意识”的混合影响认同模式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4.
纵观电影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电影与戏剧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全球的电影市场来看,叙事电影在全球各国的电影消费市场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明显属于戏剧舞台的"舞台化"元素,银幕却极少涉及。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电影界兴起了一场激烈的"非戏剧化"之争,使电影逐渐地摆脱了"舞台化"这种戏剧元素。然而,近几年在电影创作中对"舞台化"元素的运用渐渐地多了起来。中国电影从"非戏剧化"、"去舞台化"到如今愿意主动借鉴"舞台化"元素,这是一个中国电影勇于突破自我的发展现象。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电影与戏剧在创作人员上存在同构现象.许多创作者剧影双栖,电影和话剧创作交融在一起.本文对建国前几个不同阶段戏剧和电影创作人员互相流动的深层次原因作了分析,兼论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所说的电视剧,实际上包括了两种类型,即戏剧型和电影型。这两种类型的电视剧,在艺术上有较明显的区别。戏剧型较多地保留了戏剧艺术的特点;电影型较多地采用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很多国家在名称上就把这两种类型的电视剧区别开来了,把戏剧型的叫做电视剧,把电影型的称做电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时空结构初探王纪言,罗振宇安德烈·巴赞一手缔造了“完整电影的神话”。这一“神话”的实现方式是要求电影保持戏剧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延续。他写道:“电影的待性,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仅仅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赞的电影美学...  相似文献   

8.
试论影视剧的叙事方式及叙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剧与小说、戏剧、电影都是在讲故事,但由于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采用不同的叙事语言,叙事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通过对电视剧、小说、戏剧以及电影之间的比较阐述了各自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9.
杜娟 《新闻世界》2004,(6):17-18
作为“五四”新义化运动的先驱,夏衍在电影戏剧方面的成就在同时代的人当中无出其右,他创作的《风云儿女》、《春蚕》等一大批优秀电影剧本对当时的进步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但作为  相似文献   

10.
在首都剧场上映的《弗兰肯斯坦的灵与肉》,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戏剧作品。英国国家剧院将这部改编自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的伟大的戏剧,同步拍摄并直播,形成了一部电影,也成就了戏剧的另一个新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11):6-10
吕恩本名俞晨,生于1920,籍贯江苏省常熟,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38年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1年毕业。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从事话剧、电影演艺事业。建国后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一生演出了数十部话剧和一些电影作品。其中,她创造的繁漪(话剧《雷雨》)、马聂法(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白口袋(电影《骆驼祥子》)等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探索电视剧创作路子时,有人主张电视剧要走戏剧创作之路,有人主张电视剧要走电影创作之路,有人则主张电视剧应该丢掉拐棍走自己独立的创作之路。看来,必须弄清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的关系,把握准他们的共性和个性,才能搞清电视剧创作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红学家吴晓铃先生,经常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居京琐记”、“散文”等栏目撰稿。他的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他每次给编辑部寄来的稿件及附言,都是一笔一划写的,清清楚楚,倍受编辑们的钦佩。吴先生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造诣很深,被聘为《戏剧电影报》的编委。他也常常给《戏剧电影报》撰稿。近日,我在一次活动中与《戏剧电影报》的编辑坐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回首     
吕恩 《档案天地》2010,(9):7-10
吕恩本名俞晨,生于1920,籍贯江苏省常熟,中国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1938年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1年毕业。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北京等地从事话剧、电影演艺事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剧,从直接体现人类思想,情感表达,到成为一门综合艺术,风雨洗礼后,经受新媒体发展的众多考验,依然成为中国艺术中最宝贵的财富。戏剧的表现形式随时代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本文分析中国戏剧在广播,电影,电视这些不同传播媒介中的运用,讨论当下戏剧发展的特征。既强调戏剧本身的重要性,又衍生到戏剧与当下媒介的结合发展,将传统艺术与新型艺术表现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学人风采     
张阿利,男,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影视研究院院长,著名影视文化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兼任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陕西省电影评论和电影理论研究基地中国西部电影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17.
马锡五,就是解放初拍摄的电影及戏剧《刘巧儿》里马专员的原型。“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司法战线上树立了一面旗帜,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其故事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与史学》2004,(3):67-69
【编者按】 此次选录的二则与老上海电影有关的史料,是两篇评论性文章,一文分析电影与戏剧的异同与联系兼述电影艺术的进步,另一文(作者佚名)议及影片选映的一些准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以来,从德国表现主义戏剧开始,戏剧由舞台向银幕过渡,从而引发了戏剧艺术尤其是现代戏剧表演艺术的相应的转化.本文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的戏剧文本(包括电影和舞台剧)为对象,具体阐述了这一嬗变的发展过程;在戏剧表演观念、演员表演的心理体验、表现内容与造型方式及演员在不同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剖析了戏剧表演艺术在不同媒体中所体现的美学规范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电影、电视剧等荧屏艺术占主导的大众文化语境中,传统戏剧等小众化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作为中国经典的红色戏剧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本文将透过经典红色戏剧《白毛女》的历史发展流变,探析中国20世纪风靡一时的红色戏剧在新媒体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路径。从产业化的视角为中国戏剧提出生产前的解构与重新建构、制作过程的受众互动到发行上的宣传推广等具体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