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续上期) 四、近十余年来人类学纪录片的文化观察 中国民族志电影从1950—1970年代一直偏重于社会发展形态的记录,直到近十余年才转向不同族群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记录,这一转变使中国记录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得以和世界合流。(31)1991年出现的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除了《望长城》以外,还有首次获亚广联大奖的《沙与海》和获金熊猫奖的《藏北人家》等。当“转轨”还是“对话”的争论仍然困扰着国内纪录片界的时候,人类学纪录片却以丰厚独特的文化内涵悄然溶入国际化文化语境并在西方观念主导的纪录片领地逐渐占据了…  相似文献   

2.
姚珺 《新闻世界》2014,(12):155-156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民族学者、媒体工作者和独立导演拍摄了一批反映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主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以来这三个时期,跨度之大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当中绝无仅有.在对主要创作人员展开访谈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上述纪录片主题内容和文化标志的分析,探讨了这三组纪录片叙述方式与文化表征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来影视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使用影视手段记录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影视技术对民族文化的记录和保存有着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意义,主要是用影像与影视手段记录并保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为不可重复的鲜活的历史档案价值,以时间的重量为将来的人们展现过去曾经的存在,提供再经历、再认识、再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现象:国际获奖作品多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 中国当代纪录片的繁荣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优秀纪录片在国际上的频频获奖为此提供了充足的例证.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纪录片诞生11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纪录片叙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和某类叙述者不断调整、消亡的历史.参加200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送来的510部纪录片,呈现了当代中外纪录片叙述者的整体群像,它们是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创作者,是不说话的创作者,是当事人、见证人和探索者.就在叙述者的不断选择和调整当中,纪录片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8.
文化人类学与纪录片是两个本体,而在一部文化人类学纪录片中,文化属性与影像的本体属性同等重要.由国务院新闻办策划监制,历时两年摄制的《第三极》是一部大受好评的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基于受众本位的视角,以5390条影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利用NVivo11软件工具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第三极》的成功得益于参与关系的建立、生态文...  相似文献   

9.
"文化贴现"与中国纪录片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百年中国纪录片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遇到了交易困境,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民族的一定就是世界的吗?本文探讨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路径与困境,从"文化贴现"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原因,并从方式、取材、远景三个层面提出可行的策略.同时指出:只有将民族内涵与多种国际化元素完美融合,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中国纪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不久前闭幕的第18届上海电视节上,央视拍摄制作的《舌尖上的中国》、《大鲁艺》、《春晚》等纪录片,在海外签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同单子,销售额比去年增加50%,其中《舌尖上的中国》已飙升到1分钟1万元的顶级价格。  相似文献   

13.
张兴动  贾子谋 《视听》2022,(6):130-132
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在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融媒体给纪录片传播带来的不仅是播放渠道的拓宽,而且是传播内涵的深化,使得影像背后的文化在不同维度的传播中呈现出新的意义与价值。纪录片《中国》利用影像中的文化形塑、受众间的文化交流与媒介间的文化互通增强了文化传承的创新性与参与性,为传统文化探寻出一条更具时代温度的影像传播道路。  相似文献   

14.
区域文化传播必须科学把握自己的发展内涵,把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内质,变成支撑该区域在文化传播竞争中的独特优势,经过相关链条的合理对接,推动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冯佳 《图书馆》2014,(3):42-46
示范区(项目)的创建在经费、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设施体系、资源供给等方面均有创新突破,不仅深化和拓展了公共图书馆事业,还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力有了极大提升。但仍应看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有需深入探讨的问题:经费投入与重大专项探索、机构合作与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创新与领导协调小组设立、社会力量参与和志愿者制度等。  相似文献   

16.
李孟名 《新闻界》2023,(2):77-86
爱德华·霍尔常常被作为“奠基人”角色进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但本土传播学界尚未对他的人类学者身份展开深究。霍尔的思想主张和行动实践并非凭空产生,他任职于美国官方组织外事服务所(The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的五年光阴,不应“割裂”于时代背景以配合主流传播学术史叙事,或者仅作为线性叙事的某一段历史,实际上,这段特殊的时期牵涉包括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多方主体互动过程,映射了彼时美国人文社会领域科学转向的思潮和学科领域之争,也与霍尔此后的学术选择紧密关联。本文通过知识社会学路径重访霍尔任职于外事服务所这段时期,来“祛魅”理所当然的主流叙事。  相似文献   

17.
鲍繁 《新闻窗》2013,(5):65-65
近期,“舌尖体”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出现“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系列。究其原因,皆是受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据悉,《舌尖上的中国》的收视率远高于同期热播电视剧的收视率,成为近20年来国内收视率最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何能获得成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分析该片的成功之处,有助于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艺广播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现象,文艺广播深受社会主导思潮的浸染,同时又有着自身独具的个性特征。本文力图从社会心理,审美文化,体制沿革等多重维度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文艺广播50年来兴替嬗变的立体画卷,力图从开阔的大文化视野为当代中国文艺广播梳理出一条明晰可辨的文化心灵轨迹,将其划定为四个个性鲜明的发展阶段。分别是;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照耀的建国17年时期;被政治权权话语统治的文革时期;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新时期以及平等交流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依靠乡镇或农民自办图书馆(室),从中央到地方给予补偿,上级图书馆加强指导和辅导,认清和摆正乡镇、村图书馆(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从而充分发挥乡镇、村图书馆(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电影观众,并在亚、欧、美主要国家集中采样,取得了十多万条统计数据,在广泛性和针对性上取得了平衡。2012年度调研报告通过数据,描绘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报告不仅是对2011-2012年度中国在文化强国建设上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的回应,也是对入世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影响力状况的梳理与总结。报告认为:相对美、英、法、日等电影输出大国,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但是,外国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增长。中国电影在电影故事、电影音乐、电影哲学等方面有较高的辨识度,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在电影故事、字幕翻译、宣传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后,报告对中国电影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