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靓 《青年记者》2012,(8):18-19
舆论,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人物、事件等的态度及意见总和,一般都会对社会及相关事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就舆论监督而言,西方的文献中是没有这样的词语搭配的,美国是以媒介监督或媒介批评来到达到类似效果.在中国,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方式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对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行为.从中美舆论监督来看,我国的舆论监督具有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文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本文将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提出若干建议。 舆论监督的涵义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传播媒体对国家、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评论、批评以表达意见和建议。这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它的宪法根据在于: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应该有权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是否得当。人民监督国家的途径有多种,例如通过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3.
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第三款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规定传媒应通过舆论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上海的《消费报》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宗旨之一的报纸。本文拟通过该报近年来开展舆论监督的一些事例,说明消费者报刊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履行法律赋予的舆论监督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郭卫东 《现代传播》2003,(5):121-122
新闻舆论监督需要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坚持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依据一定的规范来进行 ,这是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但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践中媒介和记者常常遭遇新闻侵权诉讼。何为新闻侵权 ?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等新闻传播工具 ,以故意捏造事实或失实报道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有损公民、法人及其它单位合法权益的不当内容或法律禁止的内容 ,从而破坏了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真实形象 ,降低对他们的社会评价 ,影响公民个人宁静生活和尊严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新闻侵权诉讼被用来作为对抗…  相似文献   

5.
从舆论监督到新闻侵权 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和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的行为。舆论监督是新闻传播的固有职能。新闻侵权则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的负面派生物。不可否认的是,新闻侵权事件的数量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此,理清在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的内涵,把握新闻侵权的构成及应对之策,避免舆论监督中的新闻侵权事件的发生,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兰洁 《新闻世界》2011,(5):192-193
舆论监督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利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范围的规定尚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舆论监督与公众的法律权利冲突不断,新闻侵权案例频发。本文将着重探讨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及其来源和表现,以及我们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7.
李粟  周诗妮 《新闻传播》2009,(8):103-103
“媒介审判”是媒介监督和法治原则的中突.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而媒介审判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介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在对案件新闻进行报道时.媒介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的舆论监督可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8.
公众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而新闻舆论监督则以其特有的公开性、可靠性、直接性、权威性而成为实现公众监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对舆论监督特别是党报舆论监督的研究,应成为我国新闻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这里,我想结合我们舆论监督部的工作实践和亲身体会,对党报舆论监督的主体、方法、风格、特色作一些初步  相似文献   

9.
孙博 《新闻世界》2014,(6):266-268
"媒介审判"现象一直为人诟病,这种超越司法程序的媒体审判实质上是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畸形化。本文对陈永洲事件进行简要回顾,结合相关法律知识探析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媒介审判"行为,从而为我国规避"媒介审判"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羿克 《今传媒》2013,(2):24
主持人语:"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通过调查报道来告知公众,揭露腐败和纠正错误,这是不言而喻的职责。"明尼苏达大学媒介伦理和法律教授珍妮伊凯如是说。近年来,随着进行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正的呼声日益强烈,加强对司法的监督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由于媒体报道是舆论的主导,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来实现,因此媒体监督已成为我国加强司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公众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活动,并运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它们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轨道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须臾不可缺少的。 舆论监督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制约。为避免舆论监督与国家和公民的其他权利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舆论监督必须在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前提下,依法维护媒体、国家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新闻舆论的监督权至少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  相似文献   

12.
徐玉芳 《当代传播》2011,(1):129-130
人肉搜索因具有网络传播便捷性、主动性、广泛性、全面性等特性,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舆论监督的新型手段和工具.追求公平正义是公众人肉搜索的动因.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侵犯个人隐私、进行人身伤害等网络暴力现象,需要加强法律规制以及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邱丽红 《青年记者》2007,(24):76-77
在我国现行媒介制度之下,批评报道一直都是正面宣传的有力补充。但是,社会转型期凸显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公众对于新闻舆论监督的更高要求、新兴媒介的话语自由优势,都促使媒介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对批评报道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沸沸扬扬的富士康案终于告一段落,表面看来是以媒体的胜利而收场,但也从侧面透视出我国记者的生存状况。新闻记者在舆论监督和维护公众利益时会受到各种伤害,而至今没有一部完整意义上的法律来维护他们的权益。舆论监督是一个社会民主开放的直接体现,维护记者的采访权、写作和批评报道权是实施舆论监督和维护公众利益的根本保障。如何更好地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为实施良好的舆论监督创造文明宽松的社会环境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法律对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中这两种权利的行使并不是静态的,必须要与其他社会现象、其他各项权益发生关系。因此,本将从权利冲突与平衡的角度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宪法权利。我国宪法第35条  相似文献   

17.
高尚  邓利平 《新闻界》2013,(18):44-48
"雷政富事件"凸现了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问题。手握公权力的官员应是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同时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也应受到法律保护。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环境过于复杂,而官员又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这些都是导致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原因。因此,缓解网络舆论监督与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的途径是当前网络环境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媒体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媒体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对政治力量以及其他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赋予新闻媒介以神圣职责.大众传播媒介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民主制度在话语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在我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为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或新闻媒体发表与传播针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  相似文献   

19.
罗朋 《新闻知识》2005,(12):10-12
新闻舆论监督属于新闻传播活动范畴,同时又是公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具体方式,因而,实行新闻舆论监督一方面要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依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其他社会规范,而这些基本规律、法律制度及其他社会规范就构成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公众利益原则、真实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政治性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舆论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其最主要的表达渠道,于是媒介监督也就成了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理想状态下,舆论监督应该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①在这种压力的督促与影响之下,被监督者的言行出现与公众意见一致的倾向,这就是舆论监督要达到的目的。基于舆论监督的这一内涵,媒介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就应该有这样一个底线——那就是始终自觉地作为公众意见的发布者,政府政策的影响者,一旦突破了这个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