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播音是一种"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播音员或主持人是以广播电视传媒代言人的身份在话筒前说话.但由于广播电视的技术手段和传播环境的限制,播音语言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了的说话不太一样,这使一些人感到播音似乎说的是另外一种"话"了,甚至把拿腔拿调,不说"平常话"当成播音的基本要求,这就背离了播音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播音要规范     
播音是一种说话,但比一般的说话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发布政令、传播新闻,还是教化娱乐、信息交流,都代表了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听明白、了解情况,播音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广大群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刘浩宇  梦雪 《声屏世界》2006,(12):50-51
交际值是交际理论中的概念,播音属于应用语言学,而交际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总纲,所以本文以交际值为切入点,探讨当前广播电视播音的交际值。交际值的产生需要两个方面——传者的表达和受者的接受。传者的表达准确、生动进入审美层面且受者获得审美快感,这样交际值就高。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有声语言的运用——说与听。播音分为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两种,但不论有稿还是无稿,其有声语言必定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因为有声语言越规范,交际面就越宽,交际值也就越高。播音中不合适的腔调损害交际值播音中的有稿播音顾名思义是有文字稿件为依托的有声语…  相似文献   

4.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贾宁  李浩 《报刊之友》2013,(8):152-156
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样态,因而产生了"正宗"播音腔。由于节目的播出风格和传播特点,并且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因此在广播电视创作中要正视播音腔回归生活的观点。播音腔具有双层定义,播音腔与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播音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时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广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特点是“一听就过”,特别是近年来播音和记者口述的提速,广播“转瞬即逝”的劣势变得更加突出,这就向广播记者提出一个新课题:广播语言如何让听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相似文献   

7.
贾宁  李浩 《今传媒》2013,(8):152-156
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的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语言样态,因而产生了"正宗"播音腔。由于节目的播出风格和传播特点,并且播音主持的本质是说话,因此在广播电视创作中要正视播音腔回归生活的观点。播音腔具有双层定义,播音腔与广播电视语言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播音是一门研究有声语言学科,必然要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播音主持工作是一项说给人听的工作,其本质就是说话,并且要在前辈总结的经验中正视传统,发展创新,在广播电视播音创作时要追求播音语言的实质,既反对泛自然化的简单自然的生活语言再现,又反对失去生活语言基础的固定强调,回归说话的本质是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8.
广播,从其传播介质特征说,是以声音实现传播效果.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突出以话传神、以听动心的影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以"聆听有思想的新闻"这样广告式的语言强调其新闻与传播的特征,可见受众不但要"听清楚"新闻,还要从新闻中"听出来"思想,广播新闻评论则更应让受众"听明白"观点.听觉的要求首先是悦耳,其次是赏心,让点睛的话语赏心悦耳,也就成了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如何做到赏心悦耳,写作时如何考虑让听众"听明白"观点?  相似文献   

9.
新闻播音的有声语言既不同于口头语言、文学语言,又不同于某些行业语言、社会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洁、通俗、综合等特征,赋予新闻播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的表达样式。而其中节奏明快是对其节奏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播音语言的节奏要求就是明快。新闻播音如何体现明快清楚明白,通畅自如。  相似文献   

10.
新闻播音的有声语言既不同于口头语言、文学语言,又不同于某些行业语言、社会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洁、通俗、综合等特征,赋予新闻播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的表达样式。而其中节奏明快是对其节奏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播音语言的节奏要求就是明快。新闻播音如何体现明快清楚明白,通畅自如。  相似文献   

11.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12.
播音主持人的政治影响力及其倾向性 媒体作为播音主持人进行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的平台,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媒体中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媒体“代言人”出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受众产生影响。而且,不同节目、不同类型的播音主持人产生影响力的侧重方面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通讯播音语言要自然.自然是指播音语言的口语化,驾驭文字,让它从口中出来,就如同说话一样,既自然又流畅.这一观点是针对播音实践中的着意雕饰、矫揉造做而言的。有人说,通讯播音语言就是要着意雕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语言高雅和文彩。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一是言不达意:听到的不是说出来的有准确语义的话,而是把组成话的字、词、词组堆砌在一起,人们称它为“字话”.一是虚情假意,故做姿态,让人听了腻烦,甚至听后叫人起鸡皮疙瘩.为此,播通讯的语言要自然,要口语化,这“化”很重要,化与不化是表达成败  相似文献   

14.
张弛 《中国广播》2007,(12):57-58
从语言学角度看,新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对听众是否具有亲和力。但由于新闻播音固有的一些特点,如标准、规范、能动性差、参与度弱等,使得新闻播音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不容易形成对听众的亲和力。因此,正确看待新闻播音亲和力在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闻播音特有的亲和力,让听众由单纯了解信息的需要上升为一种情感上的需要,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方君妹 《新闻前哨》2014,(12):52-52
作为电视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播音在电视节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关的电视播音主持人员始终处于传播战线的前沿,一个电视节目在经过采编与制作之后,是需要由相关的播音主持人员直接传播给受众的,播音主持人员语言的规范性非常的必要,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员在具有较高的语言功底的基础上,遵守相关的语言标准,只有保证了播音主持人员语言的规范性,才能保证其在公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关于播音,《广播电视简明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播音──广播电台、电视台由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辑、记者在各类节目中面向听众、观众直接传达信息的有声语言活动。”这是一个有着三层含义的定义:第一,播音是有声语言活动;第二,播音是在广播电视传媒环境下的有声语言活动;第三,播音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在各类节目中向受众传达信息的有声语言活动。在这里“有声语言活动”是其概念的本质──即播音是一种语言活动,而在“听”、“说”、“读(指阅读)”、“写”等语言活动中,播音又是一种“说给人听”的语言活动。说白了,…  相似文献   

17.
一、消费社会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 消费社会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形式在不断的涌现,消费者消费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活需要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消费社会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有着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冯悦 《新闻前哨》2005,(10):72-72
新闻播音是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知识面要广、政策性要强、心理素质需成熟、语言功力需扎实的一种创作。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驾驭能力是其他类节目所不可比拟的,这些都决定着播报方式是新闻播音的主流形态。长时间以来,一些人将播报和严肃划上了等号,这就让我们很多的新闻节目听起来如同说教,缺乏生气。综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新闻节目,绝大多数都是以相对严肃的新闻节  相似文献   

19.
孙凯 《新闻爱好者》2008,(8):107-107
言语交流传播既强调张口说,更强调侧耳听,所谓“闭目吟诵者有,掩耳朗读者无,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让人更好地听必然牵扯到对象的信息接收问题,而播音创作中的对象是虚拟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播音创作中对象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播音学著作中对播音创作中的对象、对象感问题已经有了很多论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觉得关于对象感的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比如说,对象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在播音活动中,传播对象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心中有人”中那虚拟的、想象中的“人”又到底是如何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冯悦 《新闻前哨》2005,(1):50-50
长期以来,广播语言必须讲求规整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有的人认为,要让广播新闻好听,就要像说话一样,不但说错了没关系,就连普通话也可以不必那么标准,能听懂就得了,如果还要讲求播音的"规整性",就会使播音呆板,影响传播效果。笔者认为,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