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罗庚先生倡导学习应是“由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他指出:“咀嚼、消化、理解、融会贯通了,就会‘由厚到薄”’.可以说:“由厚到薄”的过程是一个“精雕细琢、融会贯通、厚积薄发”的过程,通过雕琢,发现知识的本质特征,按着确定又多样的观点、思想、策略等线索,把各个局部的、零散的知识点合理有序的串珠成线、聚沙成塔,使得它们之间的串用、活用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求得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阶段及其转化特点。 一、概读——“薄” 概读就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把书的内容概略的读一读。概读有利于掌握学习材料,有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翻看了日录,就了解了内容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  相似文献   

3.
《宁夏教育》2008,(4):80-80
从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要重视“厚——薄——厚”的学习策略培养。第一个“厚”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得扎实。从“厚”转入“薄”是指要使学生善于把知识结构化.即使得认知结构的概括化程度高、可利用度大。根据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采用梯级结构,也可以采用网络结构,也可以把两种结构混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段及其转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华罗庚先生倡导学习应是“由薄到厚再到薄”的过程,他指出:“咀嚼、消化、理解、融会贯通了,就会‘由厚到薄’”,那么在数学复习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众所周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掌握数学就意味着掌握解题,所以笔者认为:在夯实双基之上,深入、全面地探索问题的奇思妙解,就能活跃学生的认知系统、思维策略和创新意识,就能使知识纵横交错、  相似文献   

6.
谈反义词     
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詞叫“反义詞”。例如: 大——小新——旧长——短东——西厚——薄黑——白宽闊——狹窄急速——缓慢朋友——敌人热闹——冷落清洁——肮脏开头——結尾在概念上,组成反义詞的一对詞彼此之間的涵义是相反或相对的,但是一定要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例如“长”、“短”是就长度说的,“东”、“西”是就方向说的,“厚”、“薄”是就厚度说的,“宽闊”、“狹窄”是就广度说的,“朋友”、“敌人”是就对象说的,等等。“长”的反  相似文献   

7.
华罗庚说,我们的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首先是“由薄到厚”.比如学一本书,每个生字  相似文献   

8.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其一是由薄到厚,其二是由厚到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看做由薄到厚的过程,而对单元的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以便在头脑中形成思想、观点和方法——“薄”,这些“薄”的东西才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让学生头脑中留住的东西.王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主线展开,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以点带面、层层递进、融会贯通,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其中,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很好地形成本单元的“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数学家华罗庚的治学方法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目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科学知识详加分析、考虑,而后对内容增添注解,补充认识,书便“由薄到厚”。接着再把学过的内容融会贯通,提炼精要,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练的内容,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而如果就阅读和写作而言,往往是先把厚书读薄,再把读薄的书变厚,即“先读薄,再读厚”。  相似文献   

10.
在读书中,有人主张书本“越读越薄”,也有人主张“越读越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介绍自己“越读越薄”的读书方法。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  相似文献   

11.
“厚、薄”是描述事物“厚度”的形容词。“厚、薄”是事物最小的垂直维度,没有具体的方向;具有依附性,它依附于二维的表面,即长和宽。与“厚、薄”搭配的事物都具有二维的表面,并且这些事物具有实体性和防护性。  相似文献   

12.
Jim的父亲出去的时候穿错了鞋,一只鞋底厚,另一只鞋底薄。走起路来很是不舒服,因为一只脚比另一只脚紧些。他觉着很奇怪,就说:“我的腿今天出毛病了?为什么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位妇女告诉他穿错了鞋。他朝脚下看,发现的确如此。他让儿子回家去拿另一双。一会儿,他儿子两手空空地跑回来了。“根本不需要换,”儿子说,“家里那一双也一样,一只鞋底厚,另一只鞋底薄。”  相似文献   

13.
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实在是非常精辟的见解。过程的第一部份是“由薄到厚”,说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你看,学生在中学里读完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薄校长姓“薄”,却很“厚”。而我却说: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薄”,所以一直追求着“厚”。自然质朴、平静和谐,是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永远的教育追求。24年的教育生涯,我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充实,不断丰盈着单薄的灵魂,储备着丰厚的能量,在薄与厚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15.
<正>华罗庚先生说过:“读书要从薄到厚,然后再从厚到薄.”解题就是这样,必须从薄到厚,入乎其内,想之又想,研解题策略;进而从厚到薄,跳出来看,出乎其外,删除枝蔓,留下根本,观题之不变.本文以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道习题为素材,在原有背景下赋予新的问题,将中心对称图形与圆的知识结合,从而达到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学生各种知识来源的主渠道。许多高考试题就是教材所涉及知识的再现或知识点“包装”后的重新组合。古人云:书中有“黄金”。也就是说教材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只要你愿意挖掘,善于挖掘,就会有丰厚的收获。所以,会学习的同学从不忽视课本,而是将课本认真阅读,反复钻研,达到“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拓宽、引申)”的境界,他们对课本中的所有内容都会字斟句酌,深思熟虑,从不忽视教材中任何细微的部分。最后达到深挖教材,广积知识,培养潜能,提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华罗庚曾说,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话对高中生整本书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一本书“读薄”与“读厚”,是整本书阅读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读薄”与“读厚”,则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读书之要。所谓“读薄”,即偏重于对全书进行“蒸馏”“萃取”,梳理其结构框架,概括其核心内容,总结其精要部分,这是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的过程。孔子评《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正是研读诗三百后,将整部《诗经》读薄到三个字。  相似文献   

18.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材时,要做到先“厚”后“薄”,“厚”是溯源、厘清对象的来龙去脉,“薄”是提炼,是画龙点睛之笔,二者相辅相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助于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独立思考的意识,锻炼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面对《思想品德》教材,我提倡先要把教材“读薄”,然后把教材“读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