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旅居欧洲。旅欧期间,周恩来为国内报纸和旅欧团体机关刊物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期刊文章,这些文章统称为“旅欧通信”。“旅欧通信”展现了周恩来马克思主义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深入思考、积极探寻中国革命道路和实践的过程,反映了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任务的认识,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自由思想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逐渐成熟,表现为与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一脉相承.毛泽东青年时期创作的《沁园春·长沙》,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历程.从具体文本可以透析,《沁园春·长沙》蕴含着毛泽东对全面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对自由主体的追问以及对自由实现路径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点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观,即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分清创造式的马克思主义和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等,这些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宪法观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毛泽东有过改良主义宪法思想的萌芽,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思想也有过亲身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毛泽东认识到要实现大多数人的民主宪政,必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的法统,而这只有通过完全彻底的革命手段——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方式才能实现,彻底解决了宪法为谁而立和如何立的难题,标志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宪法观正式确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宪法思想,对促进当今中国国家政权和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风是马克思主义通往大众的必要条件和必需前提。学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毛泽东关于学习、学风的一系列论述内容丰富,观点独到而深刻,其中关于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和“党八股”的剖析和批判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意义;他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及其为学为文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总结,更是我们在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足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6.
1956年,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矛盾、经济、党的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为实现“第二次飞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观.他明确区分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但也是充满着矛盾的社会;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但也不会在一国首先实现;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分阶段进行.但阶段的划分应该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经历深刻昭示了马克思主义逐步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彰显出我们党注重学习、不断创新的鲜明特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同志不仅以自身的勤勉治学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且着眼于思想建党的总体目标,系统阐释了学习问题,为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显然,认真梳理毛泽东的学习观,透视毛泽东关于学习的理论教诲,对于我们的学习实践是不无裨益的。毋庸置疑,遵循毛泽东学习观的思想逻辑,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总任务,我们必将逐步厘清“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基础性的理论问题,更加深刻地把握这一战略任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推动我们的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学习。党的三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的重要思想观点。研究其思想并加以比较,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实现十五大制定的党建总目标乃至跨世纪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同时又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并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萌芽阶段,毛泽东初步树立了阶级分析的思想,尤其具有比较牢固的人民群众主导国家政治生活的观念;其后,毛泽东对于国家政权的组成、功能有了正确认识,特别是对于民主与专政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了清醒认识与把握,表明其政治观进入形成阶段;在成熟阶段,围绕民族解放运动的现实,毛泽东深化了其早已有的阶级观,并对于未来中国国体有了崭新的思考和分析,其人民观也更加巩固和明晰,集中反映在提升了群众路线的政治意义;在解放战争及其以后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政治观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国家观、人民观、民主观等诸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现代认识水平,其阐述也更加完整、完善。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它具有阶级性,并且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发展性。毛泽东的民主观属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全面贯彻由他树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解决党内重大意见分歧时,既使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的统一。随后经过反复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检验,产生了从“应用”到“创造”的观念上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得以完善;其本身的普遍意义与传统文化渊源,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五四"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准确认识和了解毛泽东的五四观,对于继承和发扬五四革命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对全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观点的概括和提炼,是凝练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也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国家的观点和立场的继承和发展及系统化构建.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就是把国家观念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形成对国家的科学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对国家热爱、对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在综合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核心概念体系,分析其性质和特征,研究在当代条件下实施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原则和途径,为制定系统的国际观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界、新阶段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局面、面临的新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溯本求源、开拓致思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思想。从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到追求和谐的愿景,从和谐社会的建设到和谐世界的吁求,和谐世界思想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8.
“大德育观”是毛泽东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内涵极其丰富。从德育三位一体、德育工作要常抓不懈两个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大德育观”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入手,如何更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向“灌输”的教学路径,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以及该课程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功能、基本要求、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民观入手,就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利益和权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现阶段逐步解决农民问题、推进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