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任艳普 《现代语文》2006,(10):11-12
《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对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全的思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爱,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这些都必须在语教学中解决。  相似文献   

4.
所谓“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它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浸润着人文的色彩,流溢着生命的动感,承载着智慧的传递.因而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人文关怀,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精神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梁勤晓 《广西教育》2007,(5B):32-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当前乃至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关于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相似文献   

10.
《全目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人文性的界定是课程标准在确认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并强调的,也是与以往教学大纲的显著不同之处。新课标完成了语文由单一性向双重性的转变,明确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徐乐 《现代语文》2007,(9):49-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不仅直接指导着教法实践的方向,还强调课堂主导思想必须  相似文献   

12.
陈旭东 《考试周刊》2011,(87):48-48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必由之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语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钱老师的话深刻地指出了当前语教学之所以走不出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目中无人”。新制定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赫尔巴特曾说:“教学以个性为起点,以德性为终点。”教学的起点永远是个性,而终点是德性。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崇高品德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这一点,语学科有自己的优势,其情感性特别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其中包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与思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发展同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这样说,思维有多远,语文教学就有多深;思维有多宽,语文教学就有多厚。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周丽萍 《陕西教育》2009,(7):109-109
古人曰:“能读干赋,则能为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而且,在各类语文试题中,阅读所占比例也较大。那么阅读何以如此重要呢?细究之,不难明白,阅读有助于积累语汇,进而形成语感,从而感受语文美以致渐能为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光贤  杨秀敏 《课外阅读》2010,(10):150-151
“口语交际”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正确把握“口语交际”的目标和内容,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方法,对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与过去的大纲相比较,《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听”和“说”两个系列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口语交际”,决不是一个名称变换的问题,而是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崭新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实现了语文教学质的变革和飞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20.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即是由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原则都着眼于对语言的整体感悟,这些都给我们的语文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