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最初接触王荣生的名字是在2002年下半年,当时为了写作魏书生语文教学问题的文章,我在图书馆检索研究魏书生的相关文献,同事告诉我王荣生写过一篇《魏书生语文教学思想的学理阐释》,找出来一读,那感觉可称为“目眩神迷”,立即觉得自己再写魏书生方面的文章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随后  相似文献   

2.
对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赞叹声中,也有少数人感到,魏书生的教学方法一般人不易做到,缺少学习的普遍意义。我听了不敢苟同,带着这样的疑虑,认真阅读了“魏书生专栏”的文章,回忆魏书生在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首届年会上所作的报告,特别是集中研究了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载1996年第五期  相似文献   

3.
魏书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改革家,在魏书生的教学生涯中,语文教学尤为成功,而在他的语文教学中,"不改作文"尤为成功。通过介绍魏书生的作文评改教学系统,对他的作文评改艺术进行分析,指出魏书生的作文评改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对魏书生 ,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司下坡先生在《评魏书生的巧谋》一文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 :“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 :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 ,有很多破绽和漏洞 ,不值得普遍学习。二是以之为‘神’ ,魏书生有‘神功’ ,语文教学有‘神效’ ,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 ,褒也罢 ,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 ,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笔者不知道其他人谈到这里有何感想 ,我本人对这段话却不敢苟同 ,我觉得有如此认识 ,那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这话说得是否有些过火 ?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5.
司下坡先生在《评魏书生的巧谋》(《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1期)一文中这样说:“目前人们对魏书生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以之为‘怪’,魏书生是‘鬼才’,他的语文教学是‘怪味豆’,有很多破绽和漏洞,不值得普遍学习。二是以之为‘神’,魏书生有‘神功’,语文教学有‘神效’,想学而难以学到。不管是贬也好,褒也罢,有一条是值得肯定的,即魏书生这个人和他的语文教学都离我们比较远。”是啊,看看魏书生教语文,不留作业,不批作业,不批改作  相似文献   

6.
论魏书生语文课程观对新课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一、魏书生语文课程观的价值取向1.重视学生主体性开发取向魏书生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领域,魏书生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奇人”。成千上万的人反复地听他的报告并不感到有多少厌倦,原因何在?我以为,多半是为了领略这位教学奇人的奇特风貌。魏书生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在我看来,在于“巧谋”。 依魏书生的巧谋之才,似乎当语文教师是大才小用(尽管魏书生几十次申请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特别的钟爱)。当官,他一定能当一个足智多谋的官场弄潮手;经商,他也一定能成为一位商场上的“大腕”;几乎于任何一件事,他都能出色地干好,并且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凭他的足智多谋,当教师,当然能驾轻就熟了。有很多人听魏书生的报告,读魏书生的文章,总想立竿见影地学一学,其实这是十分困难的事。巧谋这个东西不是说学就能学到的;像《孙子兵法》这部巧谋之书,即使烂熟于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二十多年“以提高语文教学的_效率为宗旨”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可以说,魏书生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魏书生的语文教学颇具神话色彩,他很少上语文课,乃至“教材上的课文,我一节课也不讲,全凭学生自学自练”,而且“不留作业,不交作业,不写作文,不改作文,不考试,不批卷”。但他的学生的语文学习却处于极其高效的状态,考试成绩令人眩目。他的教  相似文献   

9.
庞真 《教育艺术》2009,(11):42-42
主人管理是魏书生最常用和最见长的一种管理策略。首先.是营造学习主人翁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其次,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我们认为魏书生教书育人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具体谈淡魏书生主人管理艺术在其语文读写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0.
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对新时期语文教学进步暾出了重大贡献,但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挠着魏书生的解读者们。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改经验推广的艰难性问题;另一个是魏书生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倾向问题。我们认为正确理解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钥匙”。魏书生语文课程观是他的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对科学理解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魏书生语文课程思想,以期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语文该如何教?语文课改的定向在哪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进行课改了吗?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在新课改下,我想这些问题一定困扰过我们的语文教师,我也困惑过,思索过,而2006年1月7日的砀山之行让我茅塞顿开。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的课堂教学和精彩演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做到实活相济,在实的基础上求活。钱梦龙在致刘国正先生信中说,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三瓢饮。就认定这“实”“活”二字,钻之不已。要搞活阅读教学,必须打破僵化的阅读模式。一些人热衷于制造新的阅读模式,让教师们生搬硬套,这也不可取。我曾经在武汉听语文教育名家魏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个地方为推广我的“六步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都可以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找到起源.我相信魏书生的话.近来认真研读老庄的书,又想一想自己所从事的行当,真有点醍醐灌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用来指导当今的语文教学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更深刻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发忠 《考试周刊》2012,(86):182-182
1984年8月12日,辽宁省政府授予在教育改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盘山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魏书生“特级教师”称号。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教育战线开展向魏书生学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侯器 《教学与管理》2000,(11):54-56
提到魏书生“教书” ,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育人”。有许多老师曾问魏书生 :“看您教语文多轻松啊 !您是靠什么方法 ,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的 ?”魏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 ,只有两个字 :“育人”。是啊 ,我们都感觉魏书生语文教学轻松、省时、高效 ,然究其诀窍 ,魏书生却只用了两个字作了概括 ,还说是“育人” ,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疑惑。然而在我们认真分析了魏书生一系列语文教学活动后 ,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那就是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的确与他成功的思想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他的语文教学里 ,“教书”和“育人”已经水乳交…  相似文献   

16.
魏书生“处罚”学生的启示刘岩波特级教师魏书生在1992年当代语文教学艺术观摩研讨会作《语文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报告中谈到,他的学生犯了错误只受三种处罚:唱一支歌;寻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听后有耳目一新之感。作为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  相似文献   

17.
我和魏书生     
李镇西 《师道》2004,(2):7-9
我第一次见到“魏书生”这三个字,是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1983年。我在一本刊物上读到了介绍魏书生的字后,真是激动万分。那时我正沉迷于俄国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作之中,所以我很自然地把魏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较,他们两人都是自学成才,都在农村中学任教,都把自己的心  相似文献   

18.
魏书生,一个当代了不起的教育改革家。 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他呼吁要认真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 魏书生,就是在这一年当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年便开始了他的语文教改实验。 17年过去了,魏书生的教改实验获得了成功,他所创造的经验令人惊叹: 魏书生教一本教材顶多只用30个课时。 魏书生从来不改一本作文。 魏书生从来不搞什么平时测验和考试。 魏书生每年外出开会四个月以上,课程全靠学生自学。 然而,魏书生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却一直在该市遥遥领先。他的第一  相似文献   

19.
魏书生语文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有目共睹的。十几年来,他一直是中学语文界的风云人物。著名语言学专家吕叔湘先生评价说:“魏书生是个教育家,而且不是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到的……我很惭愧,没有及早认识魏书生。我要年轻一半,我一定拜他为师,向他学习。”这几年,魏书生也许是当上了盘锦市教委主任和党委书记的缘故,出来演讲的机会少了,给我们这些好学者留下了些许遗憾。但笔者认为,重读他的著作和书籍,重温他的教改经验和方法,一样可以汲取很多营养,给我…  相似文献   

20.
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形式。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教学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活动在语文课堂中更是举足轻重。钱梦龙的“注”,宁鸿彬的“五步”,魏书生的“我很懒”都强调学生在课中的活动。那么,如何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成功地组织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