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约有60万个安装了有线电视的家庭,他们最近打开电视,都可以清晰地收看到中国大陆中央电视(简称CCTV)的节目。中国大陆的新闻和娱乐节目开始大规模进入台湾人的家庭始于1991年底。1991年9月CCYV即以每年150万美元租用“亚卫一号”的一个电视频道,而“亚卫一号”的电视频道的覆盖范围可涵盖台湾地区上空。从去年租用“亚卫一号”以来,CCTV一方面计划延长对台广播时间,每天增至15小时;另一方面,则重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的大背景下,大陆娱乐节目在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台湾娱乐节目的渗透和影响。虽然大陆娱乐节目与台湾娱乐节目各有优长,但不得不承认台湾娱乐节目无论从节目的策划、内容形式的创新还是主持人的风格以及对观众心理的把握,要比大陆娱乐节目优秀许多,都有大陆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由台湾“中国新闻学会”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及港澳新闻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4日至16日在台北举行。来自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及新闻从业人员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网络时代对新闻传播的冲击。研讨会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台湾“中国新闻学会”和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共同发起,自1993年起  相似文献   

4.
美联社中国莆田11月17日电题:台湾人回到了家乡(记者凯西·威廉) 林琼香(音)向阔別50年的妹妹赠送了一副金耳环。张凯清(音)随身带着他的妻子和子女的照片回到了家乡,在此之前,他曾多次托人偷偷地捎过东西。迄今已有数以千计的思念家乡的台湾居民前往大陆探亲,林琼香和张凯清是最先抵达大陆探亲一批人中的两位。 60岁的张凯清在福建莆田他大哥的家里一边喝茶一边感叹地说:“我连家乡的街道也认不出来了,走  相似文献   

5.
廖亚平 《大观周刊》2013,(11):146-146
近年来,台湾娱乐节目办得热火朝天,在大陆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对大陆的娱乐节目提出挑战。大陆的娱乐节目的不科学模仿,造成节目的雷同,使得有些节目常常会昙花一现,就淡出人们的视线。因此,大陆的娱乐节目要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子,从而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6.
肖雪锋 《新闻知识》2007,(12):42-44
中国大陆电视娱乐节目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娱乐节目成为电视台获取收视率的主流节目,然而一直没有解决创新意识缺乏等问题。台湾电视娱乐节目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台湾娱乐节目极为盛行,且  相似文献   

7.
李怡 《中国图书评论》2014,(11):100-102
百年好合:民国素人志,蒋晓云,新星出版社,2014在铺天盖地的"民国"读物中,蒋晓云的这本《民国素人志》比较特别。严格说来,它的叙述大大超出了通常意义的"民国"而成为近百年华人生活世界的范围广泛的"浮世绘":时间不限于20世纪上半叶,相当多的故事都发生在1949年以后甚至今天,地点也不局限在中国大陆,不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还有台北、纽约……虽然对于台湾人蒋晓云而言,"民国"还是处于"进行时”,但是稍微熟悉台湾生态的人们大概都知道,“民国”并不是统和台湾人的理所当然的概念,在许多的时候,他们都愿意强调自己的“台湾人”身份,民国人白先勇讲述迁台大陆人的生活,小说集就取名《台北人》,虽然夏志清教授从中读出的还是“民国史”。  相似文献   

8.
11月9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台湾旺旺中时文化传媒联合主办的《两岸传媒》杂志首发座谈会在福州举行。《两岸传媒》是两岸合办的第一份新闻专业刊物,开启两岸联办新闻专业刊物的先河。该杂志于今年10月25日正式创刊,采取“一刊两号”的形式,在大陆和台湾分别注册,并分别使用简繁体字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通篇没有一句慷慨激昂的“解说词”,却能使读者明显感受到作者一片古道热肠的正义感。这就是美联社记者凯西·威廉的本领,不由人不佩服他。在《台湾人回到了家乡》这篇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凯西·威廉奉行了彻底的客观主义报道原则。无疑,被报道的决不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大陆与台湾被人为隔绝已近40年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40年?君不见妻离子散,天各一方,这一隔绝不知造成了多少个家庭的悲剧。而今,经过几多努力,总算略有松动了,于是,“数以千计的思念家乡的台湾居民”涌向大陆,倾诉衷曲。像这样的历史性事件,自然不能不大书特书。然而,事件的重要性和议论的必要性,并非一定成正比例。倒不如说,  相似文献   

10.
动向     
《视听界》2007,(6):115-117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活动,中国广播电视将即时插播重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广电总局:台湾与大陆合拍电视剧视同大陆剧,白酒取名“开心辞典”,“善待媒体”彰显自信与责任。  相似文献   

11.
在大陆当了十几年记者,参加过数不清的新闻发布会(台湾称“记者会”),记者会的“套路”我应该很熟了。但在台湾参加的第一场记者会,我还是被“震”了--虽然我事先对台湾记者会与大陆的不同有心理准备。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新闻发言人张荣恭身兼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和大陆事务部主任等国民党党内重要职务。今年4月18日,张荣恭和国民党秘书长林丰正前来大陆与有关部门进行磋商,最终敲定了连战的“登陆”事宜。在随同连战访问大陆前夕,张荣恭在台湾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新闻交流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每年大量的台湾记者涌到大陆进行采访活动,而大陆新闻界赴台之门始终紧锁着。1992年3月31日,两岸新闻交流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大陆《中华工商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丁望、副社长富强和副总编辑彭波应台湾《工商时报》的邀请,抵达台北,开始了对台湾进行为期12天的参观访问。这是大陆新闻界第一次组团访台。在台湾的12个日日夜夜,三名来自大陆的新闻记者生活在台湾新闻界、工商界及台湾人民的同胞情谊之中。他们实地考察了台湾经济、社会的状况,与台工商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在台湾新闻界结交了许多朋  相似文献   

14.
这里说的“易地研究”,主要是指海峡两岸的新闻学研究者,互相研究对方的新闻传播,以对方的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然也有跑到对方地域去,即大陆学者到台湾,台湾学者到大陆研究当地的新闻传播的意味,但不是本文的首义。 一、情状回顾 自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及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继而在1988年解除报禁,短短半年间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媒介生态也有极大改观,开启了台湾媒介对大陆新闻报道的新纪  相似文献   

15.
论西方娱乐节目理念在我国的"中介性扩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媒介直接进入中国大陆的同时,其媒介运作理念对于我国媒介生态有着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借助"中介"性的媒体逐渐扩散到大陆其他同类媒体.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部分媒体充当传播中介.经由了中介媒体的西方媒介理念,其流通呈现加速趋势,更易被接收者结合至媒体操作层面.本文以两个娱乐节目为案例,阐述西方娱乐节目理念在我国的"中介性扩散",并作以传播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去年11月,台湾当政者李登辉以激烈的言词,批评“某报引用、甚至夸张大陆高官的谈话,恫吓国人,实乃令人不耻”。这一次,台湾新闻业界非但没有按照西方报业传统,引政要之批评作为其独立的印证,反倒因为台湾教授协会等十五个团体于同月稍后(23日)所发起的退(联合)报救  相似文献   

17.
去年5月17日,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我和报社的另外一位同仁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这也是祖国大陆报纸类媒体的记者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从那个时候开始,祖国的宝岛台湾就开始有了人民日报记者忙碌的身影。光阴荏苒,转眼人民日报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已届周年。尽管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但我还是愿意将自己在台湾“驻点采访”的点滴体会谈出来与大家分享。头脑要冷静迫于岛内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经过两岸新闻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台湾当局于2000年11月10日宣布开放大陆记者以轮替方式赴台“…  相似文献   

18.
电视     
《视听界》2006,(4):105-106
娱乐节目红不过一两年“生命期”越来越短,央视新闻频道“变脸”做出所有新闻的民生性,吴宗宪;大陆选秀节目太糟,超女收视率远低于央视世界杯,“超女”将进入北美地区电视网络[编按]  相似文献   

19.
台湾大学生接触大陆新闻的情形与对大陆事务的认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依据阅听人研究、媒介使用及认知、态度等文献的参考资料为主,调查台湾的大学生接触大陆新闻的情形,对大陆事务的认知程度等。文中的大陆新闻以200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选举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新闻,以及世界博览会举办地点等新闻为例,以问卷调查法及内容分析法,探讨台湾大学生获取大陆新闻的情况,以及对大陆的整体印象。研究发现如下: 一、部分人口学变项会影响受访者对大陆事务的认知和对大陆的整体印象。 二、台湾的大学生获取大陆新闻的媒介管道主要来自电视,其次为网络。 三、台湾的大学生对大陆事务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有偏低的情况。 四、大多数台湾的大学生对大陆新闻兴趣不高。 五、台湾的大学生多半对大陆的整体印象不太好,认为最需要改善的是人权或民主。 六、对大陆新闻越有兴趣者,对大陆整体印象也越好,认知程度也较高。 七、对大陆的整体印象较差者,越认为台湾的媒体过度美化大陆新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人民对获知大陆真实消息的渴望开始得以补偿。为了满足读者要求,增加发行量,台湾各家大报纷纷推出了“大陆新闻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在有限的条件下,“大陆版”逐渐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点。篇幅较大,尚欠规划各报“大陆版”都有一定篇幅,一般在半版左右,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刊出时间有的每天一次,有的隔天一次,有的则每周一两次。台湾三家大报之一的《联合报》以大半版的篇幅,每周固定一次,每次大约刊登16条消息,一两幅照片,在编排上也较为认真,在各个“大陆版”中是办得最为出色的。“大陆版”由没有到有,而且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这的确是一大进步,堪称一片新园地。但总的看,“大陆版”的报道还较零碎、不完整,似乎在东抓一篇,西拼一条,给人以没有明确报道方针,缺乏周详组织的感觉。这也许是受编者思想局限、条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