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予教师课程开发、课程编制权力"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教师课程开发权能否有效实现成为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教学实践应走出仅仅关注"创生性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单一化误区,重视与突出"再生性课程开发"实现形式的内在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的课程思想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是大学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大学在课程建设中必须以高水平的课程思想引领课程建设.大学在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之后,既要通过课程"菜单"的开放递增实现"量"的丰富性,又要加强每门课程的建设体现"质"的规定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原有的建设思路,围绕课程建设这一核心从外围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在内部进行一体化的课程要素建设,同时通过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使课程建设的过程同时成为教师教学发展的机制、平台.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点 我国的幼儿园课程,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园本的,因为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幼儿园课程本就应该从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所拥有的各种有益资源,来系统地构建自己的课程.但实际上,我国很多幼儿园的课程的确依赖着某一种非园本的"普适"课程.比如,在一定区域,尤其是课程建设能力较为薄弱的地区,某种课程或某几种课程常常被认可和采用.这种现象是一个事实,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现实.这种被选定的课程,或许对一个地区来说,它更适合些,或者它更有"利"些.因此,在我国,普适性课程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我认为,幼儿园课程总的发展方向,是课程的园本化.  相似文献   

4.
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开发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其中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等课程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内在规定性和适用范围,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实践时,有必要对这三种课程模式的内涵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办学传统,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教师课程权力的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对"权力"和"课程"概念的分析,本文认为课程权力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课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课程主体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或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教师课程权力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法规和国家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所拥有的可支配的能动力量.它具有强制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媒介性.它与教师的课程权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儿童数学"课程"与"教学"应当从分离走向融合."课程"与"教学"融合的过程是儿童经验增长的过程,也是儿童数学思想方法提升的过程,更是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要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设计者、开发者.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教师的课程理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创生课程是与"忠实执行"课程政策相对的一种课程实施模式,是一种实践的课程立场."教师即课程"是一种基于生命立场、价值关怀、主体视野、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权力,促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但同时,教师的课程创生也存在局限性,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型课程,是由一个班级的任教教师根据所在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带领学生开发出来的持续时间从半小时到半天不等的"班级层面"的"小型"校本课程.较之全校性的校本课程,微型课程能够"灵活"地满足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让每位教师成为"真正"的课程开发者以及"深层次"地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对主题班会的熟悉、对学生具体学习需要的洞察和对教育境界的追求,是其开发微型课程的经验基础、资源条件和内在动力.从功能上看,微型课程主要包括"防患未然型"、"解决问题型"和"延伸升华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课程模式各有其价值取向,在此,我们只想介绍一组价值取向基本相同的课程模式,即以"儿童本位"及"经验导向"为哲学观,课程的实施趋向于"统合"的课程模式.它的典型定义是,将不同的内容混合成有主题且有问题焦点的研究,其教学方法以儿童为中心."统合课程"的观念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与教学愈来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在教学中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课程范式也正从"传递中心课程"向"时话中心课程"转型,具体体现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课程即计划"转向"课程即体验",课程内容从"制度化的知识"过渡到"开放性主题",课程实施从"控制传递"走向"理解对话".  相似文献   

12.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小学社会科课程体系和结构面临纵向衔接不畅、横向联系不密以及知识重复或脱节的困境,实现社会科课程一体化成为必然选择.中小学社会科课程一体化,可以采用"分-分"一体化、"综-综"一体化和"分-综"一体化三种策略.使其既有综合课程的"合奏",又有分科课程的"独奏",这样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课程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课程范式转型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这一重大转型不但影响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看法,还对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及师生关系方面造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通过对课程范式转型及其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剖析,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课程评价:职教课改中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必须明确"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几个问题.在评价实践中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整体化、评价过程全面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在上个世纪70年代,总结反思60年代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经验之后,提出了"实践性课程"理论,该理论的三个关键点是"实践"、"折中"和"改革主体".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许多理论忽视职教实践,忽视对引进课程理论的扬弃,严重影响了职教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实践性课程"理论有相通之处的"多元整合"课程理论,也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和戏剧无论在构成要素还是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叙事剧表演中的间离效果,在师生之间的课程活动中同样存在.基于这种隐喻性假设,当代课程观可归纳为"摹仿型"与"间离型"两种基本类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应在实现课程观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本、课程与知识、课程与考试以及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走向人本化的课程哲学路向及其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而文化反过来又构成课程变革之基础.课程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中的文化"、"课程的文化"与"变革文化",此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文化上的内在要求是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传统的、控制的课程文化与新兴的、民主的课程文化间的冲突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前者与应试教育体系相适应,后者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冲突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适应、超越和创生的过程.只要坚持合作、探究的变革文化,民主的课程文化定会在我国课程领域诞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摭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是以学校为依托,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由学校内部人士参与决策编制的适合本校情况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我国三级课程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课程改革走向多元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师课程智慧的生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学与课程的分离者、初级课程智慧的终结者、能力"高原现象"的困惑者三方面分析了高职教师课程智慧缺失的角色特征:并从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化.由"教学实践者"向"课程领导者"转化.由"经验自足者"向"反思智慧者"转化三方面论证了高职教师课程智慧的生成与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