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加减法》单元教学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带分数、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关键是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二)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本单元新教材的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有以下改进: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是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本单元教材中,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分数…  相似文献   

2.
一、统观教材,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分数计算中的重点.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分数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加减并教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其编排顺序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相似文献   

3.
王文森 《辽宁教育》2007,(12):58-60
在新课程实施以前,笔者教过几轮浙教版(下称旧教材)的“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每教一次都留下很多烦恼.教材安排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四部分内容,90%的版面都是计算题,而且从“同分母”到“异分母”再到“带分数的加减法”。越学越繁杂。学生学得枯燥乏昧,苦不堪言;教师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节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基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重点,带分数加减法是难点,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是综合运用。一、法则和算理分数加减法包括三茶计算法则,教学这三个计算法则时应让学生弄清:  相似文献   

5.
带分数加减法是第八册第五单元的教学难点。带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包括同分母带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带分数加减法,以及进1、进2和退1、退2的带分数加减法。其中,教学的重点是带分数相  相似文献   

6.
一、明确教材的基本思路 1.明确教材地位,弄清编排特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加减法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整个单元看,由于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材分四节安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通用教材比较,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带分数加、减法按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别编入前两节,不再独立分节,这样不仅突出了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而且分散了难点;二是把通用教材中的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分编成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两节,并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移并入本单元第四节。这样编排,有助于分阶段重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编排特点简介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试用本),与现行通用教材第九册相比,调整了内容,强化了应用,拓宽了解题视野,突出了观察、操作,编排更加系统、条理、合理、灵活。为了便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本册教材的内容,现就本册教材的一些编排特点谈一些看法,仅供参考。一、改进和调整了分数加、减法的编排方法分数加减法按照传统的方法,可分为同分母、异分母和带分数相加减三种情况。由于带分数相加或相减是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个数学难点,所以,该教材在编排方法上作了一些改进,把带分…  相似文献   

9.
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包括了同分母的分数加减,异分母的分数加减,带分数加减,以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四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加减运算,都涉及参加运算分数的分母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分母”为线索,来综合研究分数加减法的教学。现说明如下。同分母的分数加、减,因为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直接加、减。加减时,只要把它们的分子加、减,分母不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有关算理、法则、要求,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知识”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本章的教学难点,教材的分析说明过程较为详细,编选的习题相应多一些,教学时应注意体现编写意图。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通过浅显的应用题,先说明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再引入分数单位,向学生说明同分母分数加减时,分子相加减而分母不变的道理。 例1.四年级一班买了一张红纸,用这张红纸的3/7做小红旗,2/7做红五星。做小红旗和红五星一共  相似文献   

11.
带分数的加减法,特别是异分母带分数加减法比较复杂。除了要用到分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把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遇到异分母还需要通分,然后再加减;遇到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小于减数的分数部分时,还需要从被减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或2化成假分数,与原来的被减数分数部分合在一起,然后再减。步骤较为复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带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加减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教好这一节内容,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简析在第六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已接触过分母不大于10的分数加减法。本单元紧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全面、系统地讲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相似文献   

13.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一内容的教学体会。一、钻研教材,掌握编排特点。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如下的特点:1.突出了知识的共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法则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在算理上与整数、小数加、减法又有一定的联系,即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本单元教材突出这一共同的规律。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重点通过图示引导学生弄清分母相同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在带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我出了如下两组题: 并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第一组各题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这类题怎样计算速度快?②观察第二组带分数的分数部分和计算结果,想想这样的题怎样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15.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的《小学实验课本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是分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学生较难掌握的,计算时很容易出错。实验教材同现行教材相比,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编排方面,不把带分数加、减法单列一节,分别并入同分母的和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把分数、小数的互化移到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前教学。在编写中注意加强知识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1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通分和约分等知识后才教学的。对比现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和浙教版四个版本教材中"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导入情境、教学活动和课后练习的设置,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地教学。  相似文献   

17.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或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教材分为两个小节编排。第一小节是几分之几的认识(本单元重点);第二小节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单元难点)。教学的关键是要紧扣“初步认识”这一要求,从直观形象入手,借助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教具演示、讲解及引导学生看图、涂色、折纸、练习等活动,让学生知道简单分数的含义,初步认识把一个整  相似文献   

18.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就是我们经常所提倡的“温良而知新”,“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进行新知识教学.”对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数学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进行某一知识教学时,要正确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抓住新旧知识本质意义上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对比,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及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一个更为扩展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必须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这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否掌握了通分的方法,这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会用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其实质是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计算.这样学生利用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等旧知识,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识,有利于学生认知的主动构建,扩充了认知.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与记忆 1、记住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记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记住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4、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88至89页例1、例2二、教学目标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2.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3.能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矛盾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法则,难点是理解算理。由于有“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因而教学时,可以紧紧抓住“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