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明华 《上海教育》2006,(11B):62-62
学校的师资安排是学校管理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家长总希望最好的教师教自己的孩子,学生也希望教自己的教师是学校最好的。对学校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要培养好的学生,每一个年级、班级也都是要加以“关照”的,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师资有强弱,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教龄也总有长短,这也改变不了,更何况教师还各有个性,甚至还有特殊情况(身体情况、婚孕情况等)。如何根据年级特点调配好教师,如何在一个年级中安排好每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学校确要花费一番心思。我们认办师资配置没有最好,只有合理,讲求平衡、注重合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上海市中朱学区的领导和教师在“打翻身仗”的过去十年中,把“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行了一场艰苦的转变后进学生的“持久战”。  相似文献   

3.
那薇 《下一代》2012,(4):14-19
“教育唯真,和美唯家”,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温馨的家,相信是很多校长的梦想,也是我努力践行的“真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教育的成果。让走进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在这所校园里,有一种力量在浸润自己,每一个人都那么舒展、快乐。”而这种力量,就是我要努力为之的“大气”所在。  相似文献   

4.
为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动力,烟台三中进行了“阳光教育”学校改革探索。打造公平的教育环境,从关注前20%的学生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从关注部分教师到关注全体教师;实施科技创新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教师们自主进行教育实验;通过“阳光教育”教师发展论坛、班主任“主题活动”论坛、“青年教师联合会”等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做最好的自己,从而带动学生们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是最优秀的、自己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是最棒的。然而在现实中,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有不同水平的学生,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数学学习基础……诸多的“不同”,使他们在同一个老师、同一种要求、同一种教法面前,势必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6.
抓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我们每一位教师也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用爱心、奉献,身体力行着这一点。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它是学校生存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要想立足于教育之林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要想立足于教坛就必须全力以赴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即“教风”与“学风”,经过多年的反思与探究,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规范师生课堂行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狠抓教风和学风,教学质量才能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乐于接受自己所讲知识,让学生能主动接受,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地渗入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学校的教学分工制度也必须改革。过去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考高分,一切为了保证升学率的不断提高。在此种观念引导下,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都以保证学生考高分为轴心。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是“扶拉推拖”着他们走,“嚼烂喂饱”地教,不敢让学生独立思考,甚至不敢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因为一切都要“依纲扣本”,都要符合“教参”的思想,否则就有可能在考试中丢分。影响了升学率可不是好玩的。学校对教师的分工也慎之又慎,谁有经验可以教初三、高三;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指出:“未来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摇篮,每一个能够作用于这个摇篮的人,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摇”,才有民族的未来?确实,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能“埋头拉车不看路”,而应像“温度计”,主动适应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把自己的形象也摇身变一变。做学生灵魂的“领航人”———人师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这文化的根基就在于教育和教师。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不但应该在学识上使学生有所进步,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行”,行做人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均衡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均衡教育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接受基础教育的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一定”质量以上的学校教育,其理想状态是使每名学生的身心智各自部得到充分的发展,或称“教好每一个学生”;二是指为了完成第一方面的任务,政府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即政府提供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公平环境和良好条件,其理想状态是每个学校都能提供优质教育,或称“办好每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班上一般水平的学生,认真考虑学生在理解这篇课文时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然后精心安排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力求使自己的“教”的过程和与学生的“学”的过程相吻合,引导学生自觉经历读的全过程,从字词句到段落篇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小学生最好教了,就像一张白纸,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我却不这样认为。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对事物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后自主学习,寻求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用新课程理念来“武装”自己,把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作为中心,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过 :“凡为教 ,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意思是通过“教” ,使学生在智力、素质等方面逐步提高 ,具备自学能力 ,以达到“不需要教。”多年来 ,我努力探索 ,力求将叶老这一思想 ,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每教一个班 ,我都在第一节课就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指导思想告诉学生 ,要求他们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中能动的实践者。让他们认识到 ,如果最终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缺少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的分数再高也不算成功。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正…  相似文献   

15.
校长和教师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这既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也是一个工作艺术的问题。大多数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和校长走得近一点,但人天生的自尊又让每一位老师不想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和校长过于接近,“跟屁虫”的美誉没有哪位教师希望“据为己有”!也没有哪一位老师天生就想和校长对着干,仔细琢磨,其实都是事出有因。在学校管理中,如何让校长和教师的“距离产生美”?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小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教师每到总复习阶段,往往不知教什么,怎么教,无力给学生梳理和点拨。那时的学生想玩而没处玩,都一心用在学习上;那时资料匮乏,只能从老师那里学。因此,谁掌握复习方法,谁就是赢家。所以,不少学校都格外重视选“把关教师”。据说有的地方毕业班老师还要经区教办审定呢!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别人的讲话,是现在大多数学生的通病。所以,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教学生倾听了吗? 教师先学会倾听要想让学生学会倾听,首先教师自己要善于倾听。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上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育人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一般人对此理解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着眼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其实,广义地理解这句话,教师“教”的内容不单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都是做人的学问,中国传统文化将其视为高于单纯的书本学问。因此,最好的“教”是将知识传授和教学生学会做人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求知和做人两方面都最后达到不用”教“的程度,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操守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为什么非要逼着学生都成绩好?我想斗胆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非要逼着每一个学生都成绩好呢?这现实吗?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着千差万别,成绩有好有差是一个客观事实。可现在,上至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到学校校长都有—个个振振有辞的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教师。”言下之意就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教差了,就是你教师的无能。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句话是有道理的。但这里的“好”,不单指学习方面。学习不好的学生只要他的品行端正,学习刻苦,有上进心,我们的教育就算是成功了。况且,按…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课上好。受到学生的欢迎。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这可谓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好课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喜欢,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是教师的立“教”之本。要让学生喜欢。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让历史课堂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