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办学的基本条件兴办高等教育必须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根本问题,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根据这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制订的。培养目标就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在教育方针指引下,各级各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使各级各类教育有明确而具体的努力方向,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根据长期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从整体上可以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规定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义务教育的总纲和蓝图,统领义务教育课程发展方向。为此,特别需要把握新订义务教育“三有”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和基本内涵,澄清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等关联概念的关系,从学校层面的毕业生形象和学段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等方面推进培养目标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目的理论的若干实践范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目的理论的实践范畴包括教育宗旨(educationaltenets)、教育方针(educationalguidelines)、培养目标(trainingtargets)、教育目标(educationalobjectives)等。作为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针具有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和理想化的特征。教育目标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目标体系。在针对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入“教育目标”范畴并将其细分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刍议黄焕初一当前,确立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必须充分考虑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它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指出:“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指明了培养、教育幼  相似文献   

6.
<正> 高师教育是我国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具有明确的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来进行指导。李鹏同志在会见出席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中外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教育方针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二是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教育方针所包括的既有侧重又有联系的三项不同内容统一起来就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毫无疑问,高师教育也应围绕这方针,根据高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提出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7.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年第4期刊登了广西师大王枬同志《“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辨析》一文,读后很受启发。目前在这三个概念的使用上确实存在混乱现象,确有予以辨析的必要。但笔者与王枬同志在具体观点上略有不同,现提出商榷。教育方针的“最邻近的属”不应是“总方向”,而应是“指导准则”。  相似文献   

8.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教育目的的不多的研究文章和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与使用上的混乱,不仅在理论上会造成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会带来指导上的错误。因此,本文拟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这三个概念的特定内涵及其区别与联系作一分析,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的教育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重点阐述了教育根本宗旨,教育的重点以及培养目标,指出了新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内涵。运用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分析我国教育现状,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说、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发展教育事业,办好无产阶级教育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目的是我国教育工作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纲领。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来培养年青一代,这是全国各种类型教育的共同基本任务,也即是共同点。但是,由于各种类型教育的各自性质、具体培养目标不一样,它们就必然会蕴藏着各自的特殊  相似文献   

11.
罗菁 《广西教育》2007,(5B):25-2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教、研、学、训”结合是作为贯彻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形式。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或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具有中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型的“蓝领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生产为载体,积极探索“产、教、研、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2.
教育质量观反映了人们对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观点。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脱节,升学率成了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萧宗六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各国都要制定教育方针(或叫教育目的、教育宗旨)、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对教育工作实施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党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割裂等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渊源,明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与高职特点,厘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进而系统构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有关教育目的的反思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所评析的教育目的,是指1995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所规定的教育方针中第三句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且不说把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是否已超出教育方针概念的应有之义,也不谈上述的教育目的主要作为学校教育目的是否足以涵盖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宗旨,更不论在当今世界教育目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是否应让各级各类教育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具多样性和独创性的培养目标,这里只想就这个教育目的本身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和关键,对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习卡片     
关于我国教育方针的表述问题 何东昌同志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统稿会议上说,关于我国的教育方针,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权威性的表述。但有几点是可以明确的。 一是教育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过去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现在按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提法是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是培养目标的问题。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早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为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新世纪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教育方针最新、最完整的表达,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新的教育方针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新含义、教育目标的实现方式、培养目标和教育的内容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一教育方针具有与时俱进的丰富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自1957年我党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之后,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不断地加以丰富和补充。近几年,又有人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提法欠科学性和严密性。试图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整个课程改革中,课程计划是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起决定性的作用的。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构想,笔者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即:一个目标,两段设计,三级管理,四个结合。一、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之纲正确规定中小学各学段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纲。而培养目标是由该学段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培养目标与教育方针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是同中有异。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各学段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求这三大要素对学校课程所起的制约作用,是通过教育目标(含共同的“教育方针”和各级各类学校既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