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立 《现代语文》2009,(10):85-87
戏剧《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探讨的焦点。本文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并从戏剧主题、戏剧结构及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周朴园是《雷雨》主题思想的两方面所共同揭露、批判的对象,最能体现该剧揭露社会的罪恶、旧家庭的罪恶的主题;其行为因素对推进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处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心的主要角色;其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是戏剧家着力刻画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祁利军 《文教资料》2010,(33):12-13
《雷雨》的冲突中心应是在周朴园和蘩漪之间。蘩漪是曹禺塑造的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同时蘩漪对命运的反抗和幻灭集中反映了戏剧主题.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勾连着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关于《雷雨》一剧的主人公问题,多年来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加以阐释。本文旨在从剧作主题、人物形象与剧作结构出发,阐述周朴园一角的主人公色彩,进而解读其对剧情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诠释角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的主人公.现代文学研究史料中有三种说法,一说周朴园,一说侍萍,一说蘩漪。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雷雨》的主人公应该是周朴园,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参关于《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解说在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这部戏剧的戏剧冲突这样解释"课文一共有两场矛盾冲突,第一场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第二场主要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对于这两种冲突的实质,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另一种认为冲突的实质是大家庭内部的罪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雷雨》文本中周朴园自身及其依靠慰藉对象的双重解读,揭示其在重重桎梏中自我挣扎解救的困境。掀开《雷雨》戏剧纷繁的冲突、偶然的表象,重新阐释其生命主题,看生命在宇宙间的无所依傍。  相似文献   

8.
《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体现了一定的复杂性。《教参》对周朴园形象曾作这样的归纳:它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阶级代表,一个虚伪、奸诈、凶残的剥削者。这如果从形象本身所具备的基本内涵(联系戏剧的积极主题)而言,这样  相似文献   

9.
一、整体把握 《雷雨》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对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分析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教参附录了多篇解读《雷雨》的文章,有《作家本人谈《雷雨》》(原载《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夏竹《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吴建波《伪善者周朴园》,刘艳、刘俊《曹禺剧作《雷雨》解读》等。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称代词,但到了戏剧大师曹禺的笔下,却能化平常为神奇,展现出无穷的魅力。《雷雨》的“相认”一场中,周朴园口中多次出现“我们”,通过对其分析揣摩,我们不仅能够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而且能体味到作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1.
问世于三十年代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杰作。剧本以周、鲁两家各种巧合的血缘性爱关系所构成的矛盾冲突为“经”,以工人鲁大海与矿主周朴园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为“纬”,织成了一幅主副线交叉的舞台画面,深刻揭露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种种罪恶,并赋予它广泛的社会意义,反映了黑暗腐朽的旧中国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雷雨》中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旋涡把每一个人都卷进了深潭之中,表现了各自特有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周朴园和侍萍(即后来的鲁妈)是转动强烈的戏剧冲突齿轮的轴心人物,所有的纷至沓来的夫妇之间、父母之间、子女之间、主仆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论周朴园形象的深层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朴园是以恶者的形象出现在《雷雨》的戏剧舞台上的,可是每一次伴随着对周朴园人性恶的批判,我们便可以看到曹禺对周朴园灵魂深处内疚,忏悔,孤独,空虚的重笔描写。笔者认为,这一情节在剧中的频繁出现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它在暗示读者:周朴园不只是个吃人者,同时也是个被吃者;今天,他用“秩序”来毁比他年轻的人,殊不知昨天他曾是“秩序”的更早的特殊品。至此,剧作家把人们憎恨的情绪由周朴园这一道德个体上升到了对整个滞涩的封建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形式写成的多幕剧,采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在矛盾冲突接近总爆发的时刻回溯和交代复杂前因。全剧有多重戏剧冲突线,贯串始终的主要冲突是繁漪和周朴园、周萍父子的冲突,以繁漪、周萍的冲突加强繁漪、周朴园的冲突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周宅的母子乱伦事件是周朴园的家庭专制造成的。众多矛盾冲突与主要冲突彼此交织向前发展。该剧还成功地运用了"发现"与"突转"、"悬念"、"巧合"等结构技巧。《雷雨》艺术生命力百年不衰,和它缜密严谨的结构艺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周朴园是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性格特征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5.
《雷雨》弥漫着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这是由于《雷雨》的创作暗合了基督教"罪感——惩罚——救赎"的模式。《雷雨》全剧再现了周公馆的罪恶,把周公馆各色人物的罪感表现出来,周公馆的罪恶最后受到惩罚,罪孽深重的周朴园皈依了基督教,周公馆成为了教会医院,基督教救赎场景再现。  相似文献   

16.
方绪豹 《现代语文》2009,(7):126-127
《雷雨》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被解读的已够详细。周朴园这个角色十分复杂,教材中对周朴园的人物分析一般都解读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对于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伪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产生的罪恶,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对周朴园形象分析有不同的意见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思和先生,他提出了“周朴园心里有没有爱”这个问题,并针对原来的阶级矛盾的观点十分细腻地分析了周朴园人性化的一面。“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朴园和鲁妈的关系看成一种阶级对立,丫环受骗,少爷侮辱妇女等等,这样的理解,我觉得是肤浅的、简单化的。如果简单地把他们说成是互相欺骗的,没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7.
<正>《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作品的框架。巧合的应用,既是戏剧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艺术反映生活的必然,并且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戏剧结  相似文献   

18.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他从1929年开始构思《雷雨》,酝酿人物。1933年,五易其稿,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作品在一天的时间里,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地表现出周、鲁两个家庭及其成员之间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表现了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反抗要求。作品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其中周朴园这个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画廊中的典型。本文笔者谈谈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剧本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关系和爱情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而这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像周朴园一样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剧本中周朴园对侍萍怀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17页)中说:“应该说周朴园的表白是真实的,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笔者却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真实而非真诚。  相似文献   

20.
杨惠琴 《文教资料》2012,(28):12-13,22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