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是约数、倍数单元的重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口算求法对学习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至关重要,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口算求法在教材中并未涉及。下面,我就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口算求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一、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笔算求法1.分解质因数法。18=2×3×330=2×3×5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把公有的质因数乘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给出求整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求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最小公倍式的矩阵方法,并给出实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给出求整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求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最小公倍式的矩阵方法,并给出实例.  相似文献   

4.
<正>"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今年,我所带的学生升入五年级,我也就随着介入了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进而在教学中涉及了"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遇到了困惑。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时,学生学习了利用乘法算式找因数,在第三单元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求公因数时课本给出的方法是列举法。以找12和18的公因数为例,先用想乘法算式的  相似文献   

5.
“短除法”不补教为好,理由有三: 一是“短除法”是恭于分解质因数的,求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时技巧性太强,尤其是求3个数及以上的。学生人人掌握“短除法”要花费大量精力,容易形成机械性训练。结果反而不利于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两数之积     
李梓涵  宋海涛 《数学小灵通》2013,(11):F0004-F0004,20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20,最小公倍数是300,这两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描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的一个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本课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如何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使学生从事富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题目]甲乙足两个不为零的自然数,它们的和是54,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和是126,甲乙两数分别是( )和( ). [分析]由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可知,因为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能分别整除甲数和乙数,且所得的商互质,所以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也就一定能整除甲数与乙数的和,且所得的商也就一定是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分别除以甲数和乙数所得的两商之和.  相似文献   

9.
【题目】甲乙是两个不为零的自然数,它们的和是54,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和是126,甲乙两数分别是()和()。  相似文献   

10.
对于新课标教材删去“短除法”的做法,本人一直不敢苟同。因为,个人认为“短除法”是保证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简捷正确的核心技能。属于不宜删去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问题: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的12倍,甲数比乙数大18,甲、乙各是多少? 思路点睛:本题比较复杂,我们可以用设未知数的方法来解答。  相似文献   

12.
“短除法”作为学生“找最大公因数”与“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长期存在于传统的数学教材中。作为一项数学技能,在《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是“熟练掌握”。而现在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直接将此内容删去。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这个内容在我们小学阶段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抽象概念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以后概念的学习尤为重要,我们如果不深入研究就会影响后续的为问题(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基于此我对这个内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辗转相除法又名欧几里德算法,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它与我国早期《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都是一种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算法。现教材普遍推广的是用两个数同时除以它们公有的质因数,直到商是互质数为止,再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便得到最大公因数;如果再把商乘起来,就得到最小公倍数。而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5.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较多,不知如何下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介绍了"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等几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其内涵,学会选用不同的策略去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2、5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又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熟练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短除法’要不要教”这个问题。闲扰了不少一线教师。特别是从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的教师,面对着新教材舍弃“短除法”而选择“列举法”,他们的困惑主要有:“不教短除法.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快速地约分、通分?”  相似文献   

18.
任虹 《小学生》2013,(11):109-109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1.教材简析;2.学情分析;3.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为:【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等方法求最大公因数。【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2.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教学难点:探索寻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6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及2、5、3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学习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及约分、通分的基础。本节课知识具有抽象性,且奇数和质数、偶数和合数等概念极易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