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2.
假新闻是各种弄虚作假中最恶劣的一种,因为它往往出自覆盖面广大又具有相当权威的大众传媒,欺骗性最大,流毒最广,影响最坏。  相似文献   

3.
遭遇假新闻     
听朋友说,如今假新闻不少。开始我还不大介意,但亲身经见了,领教了,才终于有了切身感受。在下时常写点被称为杂文的玩艺,而写杂文,则免不了要“据报载”之类。这是多年来的一种惯常战法,不想问题也就出在这里。1999年某月某日某报载:兰考县县委书记宗家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口雌黄,说“焦裕禄精神我一听就烦。”此事引起人们强烈不满,所以宗家邦很快被开封市委摘了乌纱。于是,我据此写了篇题为《假如焦裕禄地下有知》的杂文,刊发在一家刊物上。然而,不久有家报纸登出一条新闻,称某报原来报道的宗家邦一事有很大出入,还…  相似文献   

4.
读 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 ,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 ,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 ,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 ,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北京青年报》曾接连三次发表“换头术”的假新闻我想以《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一条假新闻为例 ,来谈谈假新闻不断出现的惯性和顽固性。如果不了解情况 ,人们或许以为《北京青年报》2001年7月22日发表的“美国医生怀特赴乌克兰操刀换人头”的消息 ,只不过…  相似文献   

5.
新闻打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今,通篇捏造、捕风捉影的假新闻已很少敢露头,且一旦出现,便会受到全社会口诛笔伐。但大量以“真实”的面目出现的假(或半真半假)新闻却得到人们的宽容甚至默许。这种状况是危害新闻事业的慢性毒药,如听之任之,必将导致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逐步丧失。  相似文献   

6.
直面假新闻     
霜川 《新闻天地》2002,(6):10-11
当你在网上或打开一张报纸,哪些是假消息?哪些是真消息?哪些是半真半假的消息?要鉴别它,你真要下番工夫。现今世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假新闻,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若加以分类,假新闻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一是文艺虚构类。这类假新闻以情节离奇取胜,把文艺虚构引入新闻报道。较典型的有"小保姆出书"、"良心雪耻行动"、"大亚湾,农民震了洋专家"、"冷冻姑娘复活"、"错位夫君夜换娇妻30年"等。二是有意炒作类。以娱乐圈假新闻为代表有意炒作,表现为有些媒体与当事人的密切配合、"双簧"演出。往往是在某部影视剧开拍或开演之际,突然冒出一段有关导演或女演员的"悱闻",接着是双方的"辟谣"等等,最后是"大团圆"结局,通过一番炒作,  相似文献   

7.
张红霞 《中国广播》2007,(11):19-19,21
近年来,新闻事业为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兢兢业业,显示出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有些造假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诸如有关湖北黄石有毒面粉的报道、啤酒含甲醛的报道,都在国内外造成非常大的不良影响。后来虽然事实澄清了,但我国商品在国内消费者和出口国家中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监督工具参与物质商品领域的“打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业绩,然而遗憾的是,在目前的新闻实践中,新闻自身的“打假”却难见成效,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屡屡出现,成为新闻传媒的“四大公害”之首,严重地影响了党的新闻事业,挫伤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中央相关主管部门共同采取行动,当前正在全国新闻单位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治理假新闻,摆上新闻界的重要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0.
11.
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界的行规行纪。无数新闻工作者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然而,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失实的情况屡屡出现,成了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题为《纸做的包子》,就是典型的一例造假新闻。消息播出后,经多家媒体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为此,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3日就北京电视台播发虚假新闻发出通报。  相似文献   

12.
邓涛  陈航 《传媒》2003,(1):21-22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整体和新闻的各个部分,包括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准确无误。如今,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有意无意地误传、炒作假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假新闻严重败坏了新闻职业道德及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3.
《新闻之友》2006年总83期发表刘传本的文章《过度强调策划是假新闻滋生的温床》。 文章说,新闻策划的出现给中国新闻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为了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雪 《新闻传播》2009,(7):64-64
近年来假新闻在媒体上蔓延,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新闻道德的缺失使得媒体遭遇信任危机.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媒体有必要加强新闻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完善相关制度,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徐国平  熊芳 《声屏世界》2007,(11):66-67
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何方?广大新闻工作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对这个问题最深切的感受是来自记者的责任感。这还得从一次遭遇假新闻说起。  相似文献   

16.
左卿煊 《新闻世界》2014,(7):372-373
近年来,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屡受质疑,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处理不当,使得媒体的社会形象受到影响,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失去公众信任不仅让自身的形象和利益受损,也让社会的价值导向得不到良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由新闻所报道的对象——事实所决定的。事实的第一性、客观性决定着新闻存在的基础,它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报道也只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活的写真,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应当说,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者们所熟知的最起码的原则,并没有多少艰涩的成分在其中,作为  相似文献   

18.
今天,娱乐新闻成为受众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新宠已是不争的事实,新闻媒体都拿出了大量的版面报道娱乐资讯,但是另一方面,稀奇古怪的名人隐私、漫天飞舞的明星绯闻等等,也构成了娱乐新闻虚假噱头满天飞的现状,有人干脆称之为“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低俗化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形象,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下面试着分析一下虚假娱乐新闻的成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23):79-79
在都市类报纸越来越承担起党的新闻宣传事业重任的当下,我认为如何杜绝出现事关时政、民生的"正面假新闻",应该与防范那些"苍蝇式"的虚假报道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即使貌似主流了也会丧失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