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嗜塩菌     
1950年,日本大阪市发生了一次食鱼中毒事件。本来,食物中毒是常有的事。不过,这一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异乎寻常”。人们发现这次事件是由一种前所不知的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很特别,必须在含盐的培养基里才能生长。大家知道,食盐能抑制细菌生长,甚至能杀死某些细菌,现在居然发现有种嗜盐的细菌,当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科技快递     
细菌“制造”黄金细菌不仅能在实验室里“制造”黄金,而且也能在野外土壤中制造。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认为,在河床和土壤里发现的沙金或天然金块是细菌“制造”黄金的证据。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名为RALSTONIAMETALLIDURAN的细菌“吞噬”土壤中具有毒性的黄金复合物,然后吐出纯金。此前人们曾在金块中发现类似细菌残迹的结构,实验室研究也表明一些细菌能从溶液中“提取”黄金和其他金属。欧盟禁止22种物质用于染发剂欧盟委员会决定从今年12月1日起,将禁止在染发剂中使用22种物质。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某些染发剂有可能导致膀胱癌,因此需…  相似文献   

3.
《百科知识》2010,(14):10-10
中美科研人员日前发现了一种能“吸食”石油的细菌,这一发现或许有助于清除墨西哥湾泄漏的大量原油。这种细菌名叫“NY3”,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绿脓杆菌的一种。研究人员是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这种细菌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无论国家大小,都有一支武装部队,用来保卫国家政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人体也像一个国家,体内有一支强有力的“国防部队”来保卫人的生命。在人的一生中,体内常常发生无数次“战斗”,这些战争发生在人体免疫系统与入侵人体的细菌或病毒之间,只是你看不见听不到而已。由于细菌、病毒微小,人们肉眼看不见,直到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才揭开细菌的秘密;19世纪初,魏尔啸借助光学显微镜发现了病毒的秘密。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向人类揭开了人体生理病理的面纱,才知道人类体内有这支“国防军”———白细胞“兵团”…  相似文献   

5.
柳春  宁玉娟  史磊  蓝丽  陈专  吕旷 《大众科技》2013,(10):64-67
纤维素的功能化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又涌现出一批以纤维素为基准的具有生物性的活性材料。文章主要论述了以纤维素为基准的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纤维素硫酸钠材料等具有生物活性材料的种类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11,(4):6-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储以微教授课题组经3年潜心研究发现,有一种从细菌中提取的名叫“BLP”的细菌脂蛋白,一旦与存在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TLR-2受体“一对一配接”后,可以调动一群具有杀伤性T淋巴细胞明显增强其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I0005-I0005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作为2011年世界卫生目的主题。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发现的“超级细菌”更说明这一问题已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6,(12)
本文研究了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对细菌纤维素的表面接枝改性。结果显示丙烯酸改性后的细菌纤维素膜吸水率提高,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复合改性后的细菌纤维素膜的吸水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04,(4):22-23
就在一个世纪前,科学家们还相信传播疾病的微生物是细菌。但人们很快发现,这并非答案的全部。荷兰植物学家马蒂纳斯·拜耶林克发现,从染病植物中提取的汁液在被过滤所有已知细菌后仍能使健康的烟草植株染病。1898年,拜耶林克宣布他的解释:存在一种他称之为“contagium vivumfluidum”(后来这一名称逐渐演化成“virus”,源自拉  相似文献   

10.
《知识窗》2007,(12):56-56
这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型水净化器,被称为“生命吸管”,由丹麦一家公司研制成功,“生命吸管”内置丝网、活性炭和含碘树脂,可以将水中的杂物、细菌和病毒等过滤掉,能够预防饮用水引发的伤寒、痢疾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细菌灭虫     
自然界中某些细菌使人畜害病是件坏事,然而也有某些细菌却从来不“侵犯”人畜,而专门“进攻”致死某些害虫,这又是一件好事。因此我们就不妨利用它们来和害虫进行一场“细菌战”。 1879年苏联科学家梅契尼柯夫发现一种金龟子幼虫由于一种杆菌和一种真菌寄生而致死,  相似文献   

12.
广闻博见     
德国科学家发现,为了抵御外来细菌的侵害,保护自己的生存,植物自身都拥有一个“化学武器库”,能帮助植物防止病毒、细菌和霉菌的侵蚀。研究人员通过对南芥属植物的实验发现,植物中存在着一道迄今尚不为人所知的防御线,就如同拥有一个“化学武器库”,它依靠一种名为Snare的蛋白,来控制对“武器库”中弹药的输送。一旦有细菌进入植物物体。Snare蛋白就马上从“武器库”中调出化学毒剂,送到被细菌侵入的部位,将细菌迅速杀灭;而且,该化学毒剂还不会伤害植物的自身细胞。通常,外来细菌被杀死后,化学毒剂仍会短时间存留在植物受侵害部位。研究人员说,其实,  相似文献   

13.
《发明与创新》2004,(12):47
据《新科学家》周刊报导,美国麻州纳提克“美军战士系统中心”辖属的“战斗饮食团”发明了一项新技术,即将食物脱水后,置于覆有间隙仅0.5纳米纤维素材质塑胶薄膜的干粮袋。食用时,士兵只需把水倒入干粮袋的箔囊,净水会渗过薄膜,而99,9%的细菌以及有毒化学物质,都无法穿透。因此在无净水的情况下,士兵可以取用水坑的脏水、甚至自己的尿液倒进去,等渗过胶膜的净水让干粮吸收后,即可食用。这项技术的发明目的在于减少士兵必须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及烹饪  相似文献   

14.
菇,即食用菌的总称,是微生物侵袭天然有机物质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后,在温、湿、光、气刺激下,转化成为人类“可荤可素、可食可补”的一种食物,被欧洲人称为“上帝食品”。  相似文献   

15.
神秘的“另类细菌” 细菌是地球生物圈里当之无愧的最大群体,长久以来,科学家们认定,在光学显微镜下面,细菌群体中块头最小的,体长也不会小于200纳米,小于这个尺寸的,不可能有活物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科学家竟然发现了体长只有50到80纳米的微粒,它们能够像生命体那样生长.甚至可以由一个分裂为两个.  相似文献   

16.
一群致力于抗生素和“超级细菌”研究的科学家警告,由于抗生素的泛滥,致使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并且将产生出更加“刀枪不入”的超级细菌!  相似文献   

17.
《百科知识》2010,(2):16-17
法国研究人员在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变形虫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巨型病毒,并为其取名“马赛病毒”。这种病毒基因组构成与其他种类的病毒差别很大,且与其他寄居在阿米巴变形虫体内的微生物进行过基因交换。此前,科学家曾在阿米巴变形虫体内发现过一种巨型病毒,其大小几乎与小型细菌差不多,  相似文献   

18.
人体的细菌有好坏之分,许多人都知道恶菌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却很少了解有益细菌的强大功能,以致于我们经常忽略“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反而在恶菌发作后,才拼命地靠药物抑制。 有益细菌在体内的工作,不只是负责分解营养而已,也会从中排出营养,并且发挥了抵抗恶菌的功能。因此,如果人体的有益细菌多过恶菌的话,那么恶菌就找不到“发威”的机会,从而可以减少许多病症。 所以,要治疗疾病,不能够只是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和化学疗法,因为它们会消灭体内所有的细菌,在有益细菌遭受破坏后,其不但不会治好病症,更会产…  相似文献   

19.
以往,人们通常把细菌描绘成可怕的魔鬼。一提起它,大家往往会联想到传播疾病、危害健康的元凶。其实,在细菌大家族里,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在危害人类,亦有许多像“硫磺细菌”一样造益于人类的细菌。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I0017-I0018
[导读]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认为,微生物可以通过对药物靶点进行“暂时静默”来获得抗药功能给其带来的好处,这种行为被称为“表现突变”。认识微生物再上新台阶——科学家在微生物耐药性中发现新机制细菌和真菌这类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抵挡抗菌素或抗真菌剂等药物的“攻击”,这些永久的突变一度被认为是耐药菌株发展进化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