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疲劳作为运动训练近期的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静华 《体育学刊》2002,9(5):11-13
阐述了训练与竞赛、疲劳与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对营养补剂本质的认识,提出疲劳是运动训练的近期目的,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高质量的训练旨在创造最大限度的疲劳程度。只有疲劳后恢复一继续加大负荷产生新的深层疲劳一再超量恢复一使机体产生更高基础上的平衡,才能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现代运动训练是由负荷——疲劳——消除疲劳——恢复——堤高构成的过程。恢复与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有着同等重要作用。人们充分认识到,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不会有提高。当今速滑强国高度重视恢复训练,这是因为大负荷训练给予运动页以极深的刺激作用,使疲劳程度加深,这就必须让运动员有足够时间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恢复,及时进行疲劳消除,以保持运动训练节奏,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现代运动训练是由负荷--疲劳--消除疲劳--恢复--提高构成的过程.恢复与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有着同等重要作用.人们充分认识到,没有负荷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不会有提高.当今速滑强国高度重视恢复训练,这是因为大负荷训练给予运动员以极深的刺激作用,使疲劳程度加深,这就必须让运动员有足够时间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恢复,及时进行疲劳消除,以保持运动训练节奏,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状态,机体器官的机能水平不同程度的变化,以及运动能力下降和不同程度的训练能能力下降,较大的疲劳还会对本人的身体和生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运动员的疲劳和恢复以  相似文献   

5.
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恢复必须提到与负荷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浅议运动性疲劳恢复能力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快慢,是否是1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否通过训练来加以提高?这是运动训练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本文试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能力作为训练的内容,提高到与运动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讨论,提出了训练“恢复能力”的生理机制及作用。并且还从疲劳发生的机理来讨论训练“恢复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恢复能力”可以进行训练,以及对不同运动疲劳的恢复能力提出了应用不同训练手段进行训练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日益竞争激烈的竞技体育,给运动员施加的训练负荷越来越大,机体在承受训练负荷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疲劳症状,使人体的生理机能下降,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及时消除除运动后疲劳,将给机体带来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本文通过对27名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在超大负荷训练期间出现的疲劳症状及免疫功能A-RFc、ERFc下降。发现中长跑、马拉松运动员在连续负荷训练期间最易出现肾脏、肝脏、脾脏的疲劳症状,单靠自身调节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参加下次训练是很困难的,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运用中医理论,在临床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人胎盘组织液在“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进行穴位注射,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负荷后的恢复已成为现代训练过和中一黟重要内容。如何利用各种方法,消除负荷后的疲劳,使运动能够承担新的、更大的负荷是每个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按照巴甫洛旁的观点,无论是体力  相似文献   

9.
1、运用教学课中恢复法加强运动员的恢复运动生理学理论观点认为疲劳是运动中产生的,疲劳产生之际恢复开始之时,那种认为运动员的疲劳恢复是训练后的事情是错误的,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训练安排与疲劳和恢复的关系,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训练手段,以延缓训练中疲劳的到来,减轻训练后疲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贾铁堂 《中华武术》2009,(10):52-54
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疲劳一恢复一再疲劳一再恢复”的一个超量恢复的过程。而恢复是体育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后的恢复与训练。中的负荷刺激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运动员要维持连续性的训练和比赛,就应及时地处理好训练后的恢复。其实从整体的方面来看,恢复措施也是训练重要的组成部分。只强调追求大运动量的高强度训练,而忽视训练后的恢复是错误的,整体来看,训练内容、恢复和负荷在训练中应占同等地位,甚至应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1.
朱静华  丛林 《中华武术》2006,(11):56-57
疲劳是一种作为负荷结果的特殊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它体现在有机体机能的不协调性上和成绩暂时下降上,疲劳状态是暂时的、可逆的、同时也是一种包含身体和心理过程在内的综合现象。疲劳是训练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提高成绩的前提,因为只有不断重复的、能导致疲劳的负荷,才能充分挖掘人体机能的潜力,并产生适应。研究证明,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提高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于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尽快消除训练疲劳呢?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结合竞技体育训练方面的实践,阐述了疲劳与恢复之间的关禾及其对提高训练成绩的影响,以便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管理人员对疲劳与恢复方面的问题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  相似文献   

13.
徐峰 《中华武术》2022,(1):44-46
<正>短跑是田径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极限强度运动项目。短跑是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缺氧的条件下完成最大强度的项目,属于一种极限运动。高强度训练引起身体负荷和心理负荷不断增大,提高了运动员机体在训练后的疲劳程度。俗话说: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用的训练,但这时运动员的恢复水平也必须提高,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加速机体恢复的,保证下一次有效的训练。  相似文献   

14.
庞艳芬 《中华武术》2010,(11):56-57
运动员在训练后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由于疲劳使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所以,疲劳似乎对身体是不利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人的体力和运动员的体能是通过疲劳才能提高,没有疲劳的产生就没有训练的效果。大负荷运动训练后产生的疲劳,一般经过72小时或更长一点时间休息就可以消除。  相似文献   

15.
疲劳与恢复是人体在承受大运动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的一系列身体,生理反应。根据现代训练学的观点分析,疲劳判断及其恢复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6.
恢复是提高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措施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2  
张斌  许水生 《冰雪运动》2008,30(3):15-18
速度滑冰是体能主导类竞技项目,训练负荷往往接近人体生理极限,产生运动疲劳是一种必然现象,不及时消除会形成过度训练,影响运动水平的提高。及时进行必要的恢复训练和心理调整并补充能量和营养,对体能的恢复和竞技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及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分析速滑运动员运动疲劳的产生,认为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是主要原因,提出采取运动性手段、物理性手段、中药补剂、合理营养膳食和强力营养补剂心,以及采取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意念放松法等心理训练方法促进运动员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浅析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动性疲劳足运动能力和身体机能暂时下降的现象,是运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的生理变化,是训练效果的具体表现。人体只有经过一定程度的疲劳,才能获得超量恢复,机能得到提高。研究消除疲劳的方法有利于运动后尽快地恢复体力。  相似文献   

18.
笔者针对运动产生疲劳的机理,提出采取恢复疲劳的措施,阐述了在科学训练中尽快消除疲劳的重要性,论述了运动疲劳与营养补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竞技运动不断发展的今天,训练计划的安排愈来愈系统化、科学化,而恢复手段是必须考虑在内的,疲劳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中是客现存在的普遍现象,没有训练就没有疲劳,而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只有解决好训练——疲劳——恢复对立统一的矛盾,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1.运动疲劳产生的机制自19世纪Mosso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至今关于疲劳产生的机制仍无  相似文献   

20.
篮球运动员疲劳的诊断及其恢复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现代训练学的观点分析,疲劳判断及其恢复已成为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训练和比赛成绩的两个基本因素。采用献研究、访问调查等方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运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理论,对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诊断及其恢复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