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中国当代小说的反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是人类文化发展中自我反思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文化逻辑与现代文化意识猛烈冲撞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当代小说反讽形式的勃发。当代小说所普遍存在的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与结构性反讽等方式 ,构筑了多重反讽视境 ,从而促成了当代小说叙事艺术的超越性位移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小说进入多种语言并存的时代后,小说家纷纷表现出对叙述的强烈关注,反讽也成为了当代小说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严歌苓以中国大陆20世纪30-80年代历史为题材的"中国记忆"小说,运用视角反讽的技巧,通过视角转换、儿童视角的运用和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叙事的采用,使得叙事发生错位,产生反讽意味,并以此实现对权威历史的解构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3.
用反讽的视角阅读当代小说,寻求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与意识的交流,从而形成共鸣,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福翩翩》,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两个相邻家庭的艰辛生活,反映了两对夫妇情感世界的曲折变化,给读者以一种巨大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的题名“福翩翩”,既是对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也是对其中一个典型画面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4.
用反讽的视角阅读当代小说,寻求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与意识的交流,从而形成共鸣,无疑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迟子建创作的中篇小说<福翩翩>,运用反讽的艺术手法,描写了两个相邻家庭的艰辛生活,反映了两对夫妇情感世界的曲折变化,给读者以一种巨大的思想冲击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小说的题名"福翩翩",既是对它的主要故事情节的概括,也是对其中一个典型画面的形象描绘.  相似文献   

5.
论反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讽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流变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把握: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格;反讽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和美学取向;反讽作为一种文化批判手段和哲学立场。站在反讽主体的角度上,本文作者认为:反讽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方式,一种思维原则和一种生存策略。反讽应该体现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原 《海外英语》2012,(15):18-21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使用反讽能够创造一种幽默的氛围,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语言学家Grice,Myers Roy,Sperber和Wilson关于反讽的研究理论,然后集中讨论了在反讽教学中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讨论表明,反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年龄慎重选择教学素材,最终使学生有能力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下合理地运用不同类型的讽刺。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使用反讽能够创造一种幽默的氛围,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能使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该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语言学家Grice,Myers Roy,Sperber和Wilson关于反讽的研究理论,然后集中讨论了在反讽教学中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讨论表明,反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年龄慎重选择教学素材,最终使学生有能力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下合理地运用不同类型的讽刺.  相似文献   

8.
文学反讽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讽,作为一种辞格,早在古希腊喜剧中就有妙用,但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及文学批评手法,则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蔚然兴起的。文学反讽命题的建立,在对一些重大而棘手的文学现象的把握上展示了独特的优势,大大拓展了文学批评的思维和视野。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中,不仅在微观语言修辞范围使用了反讽辞格,更主要是在小说的结构上,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及主题的揭示与展开上,把反讽作为一种宏观意味的文学创作原则,妙用命运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等诸种文学反讽手法,使这部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斐然,因而奠定了哈代在世界文坛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9.
方方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反讽艺术.在方方小说中,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反讽性构思、人物形象的反讽性描写与意象的反讽性运用,共同构成方方小说的反讽特色.她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反讽使方方小说含义丰富,也使方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言语反讽是一种语言认知现象,体现话语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差异。原型理论对解读言语反讽意义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阐释作用。言语反讽是基于原型的范畴,若言语满足具有一定条件的反讽环境即构成反讽原型,则言语反讽范畴中的成员根据它们与反讽原型的相似程度判断其反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文化学视点和方法研究现代文学,是“九五”以来的一大学术思潮。文章从民俗学文化视野切入,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全景批评,以求对现代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作出深度阐释。内容包括:现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学语境;现代小说家创作中的民俗文化心态;民俗文化小说与文学的民族性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鲁迅及其追随者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因此文化批判与乡土文化的展示是 2 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 30年代 ,文化批判仍是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 ,“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进入 40年代之后 ,侵略者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 ,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贡献颇多。该文以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和左翼、东北作家群、京派等创作的乡土小说为研究对象,仅就启蒙的文化批判主题、左翼文学中乡土小说的社会政治视角、精神家园的追寻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现代小说中"游子还乡"母题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综观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链条,不难发现人土伦理在种种社会关系的合力作用下,经历着复杂的变迁,呈现为不断改造的动态过程。当代乡土小说揭示出农民文化心理的历史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崔秀哲的小说受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用象征、隐喻、幻想、臆想等手法表现现代人内心的焦灼和忧虑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寻找,也记录他对当下人的生存困境、存在形式的种种形而上的思考,具有创新、先锋、实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经济视角,是指主要从经济关系中看取和反映人生、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现实的文学视角。研究中国现代小说的经济视角,能够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究现代小说精神内涵的丰富性,构建对现代小说的综合思考和价值判断。中国现代小说30年经济视角的发展经历了萌生—勃发—转型的嬗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历史小说是文化转型与历史观念革命的产物,成为新文学小说一个重要的门类。其时历史小说理论建设抓住了"历史"与"小说"关系的关键,创作实践则以现代意识重新表现历史和历史人物,体现了古今历史小说质的区别,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广阔的艺术空间,在历史小说创作的若干重要问题上,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回忆这一诗学范畴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类型即儿童视角叙事、回叙型叙事和梦想的叙事,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首先是小说叙事的技巧和形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也是京派作家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沉思与回顾的场所。通过回忆,因为时间的生成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对往事的远距离审视使京派小说获得一种“间离效果”,呈露出和谐蕴藉的审美风貌。京派作家用回忆消解了由现实困境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在颠覆现代都市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乡土神话——理想的文化图景和生存模式。从这一层面上讲,京派小说回忆的诗学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策略。论文把京派小说置于现代小说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战火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在对战争的反映上显得很低能。出现的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说,都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文化启蒙主题对战争小说的挤压与排斥;二是中国现代战争小说传统的缺失;三是作家战争经验的匮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引领中国都市文化潮流并具有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它们被称为“海派文化”;津京地区,它们被称为“津京文化”;香港及其周边的广东地区,它们被称为“港派文化”。在这三种文化的孕育下,中国20世纪通俗小说此起彼伏地形成了三大波段,形成了海派、津派和港派小说。这三派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各有自己的特色。文章认为尽管这三派小说的特色是多方面的,其总体特色应该是:海派小说完成了通俗小说的市场转型;津派小说构筑了通俗小说的地域特色;港派小说有着更多的现代国际视野。在这三派通俗小说的共同打造下,中国通俗小说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