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给"的"给予义"可以分成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三类。在共时层面,"给予义"语料数量多于"非给予义","单纯引入与事宾语义"语料数量多于引入"引入与事宾语义与给予动作义的扣合义"和"引入与事宾语义与使役义的扣合义"。  相似文献   

2.
就此而言,从达成观点的效果来看,“讲事”与“讲理”殊途同归。这不是“不明事理”,而是“以事明理”。当然,同样要注意的是,不能就事说事,而要就  相似文献   

3.
“事类”与“典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有古代史实这一层含义。因此,把“事类”等同于“典故”或者说“事类”的范围比“典故”大得多的观点都是不甚恰当的。现代意义上的“引用”比“事类”的范围要宽泛得多,笔者认为“事类”大致相当于“引用”这一修辞方法。六朝时候,“事类”与“事义”既可通用,但有时它们的含义又不一致。  相似文献   

4.
二、事与物的组合事与物的组合就是把不同的物运用到某件事当中,来更好地表现、表达或实现某件事;或者反过来,借助于某种事的启发来完善某件物使其具有新的功能。怎样把事与物组合起来搞发明创造呢?这就需要仔细分析、寻找事与物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故事化"叙事欲望源于史官群体为了挽救其在先秦时期文化政治地位的坠失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姿态,由此也奠定先秦史传文献"事语"这一文体形态。先秦"事语"文献可以从编年体、"事"与"语"之间组合两个角度进行形态学划分。按照前一标准,"事语体"可划分为编年体"事语"与本末体"事语"两大类型;按照后一标准,大致可划分为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三种形态。这些次生态文本之间存在交叉融汇的地方,言显事隐、言隐事显及言事并重这些形态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与编年体结合,甚至互相之间可以被有机组合在同一文本中。站在演进的立场上看,言事并重的叙事模式高于言显事隐、言隐事显这两种类型,当言事并重方式出现之后,先秦史官群体的叙事技巧已臻于完善,从而预示纪传体文献的即将出场。  相似文献   

6.
根据介词的不同,涵事介词短语蕴含句可分为涵事"把"字句和"用"字句两种类型。前者由涵事宾语整体前移或分裂前移而生成,后者则只能由涵事宾语整体前移而生成。这两种涵事介词短语蕴含句,由于标记涵事的介词不同,其述谓成分、谓核动词的句法与语义特征以及主宾语的语义类别都存在着差异;涵事介词短语与其他句法成分在句法、语义上的相互选择与匹配,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存在着不同的构句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丽 《考试周刊》2010,(47):236-237
译事,横古亘今,影响甚远,上与君国,下与民众,外与世界,内与灵魂。从曾盛极一时的佛经翻译,到甲午战争前后,乃至今日,翻译无疑都在诠释着译事与国与民的功用。本文从多元系统论视角下透析五四以前译事的功用与缘由。  相似文献   

8.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推类的本质是论证。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事为本的课程理论》是杨道字博士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所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杨博士在杜威和陶行知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发现了已初见端倪的“以事为本的课程思想”:教育以人为本,人以事为本,课程即是“事”的世界,让人在“事”的世界中通过学习做事而不断地生成自我,不断地学会“成己”与“成物”。  相似文献   

10.
黄维 《现代语文》2009,(7):64-66
动词"告诉"带三个必有论元:施事、与事、受事.在静态的基础句中,语序是:施事+动词+与事+受事.而在动态句中,为满足语用表达的需要,受事往往发生移位,形成这样的语序:施事+受事+动词+与事;受事+施事+动词+与事.  相似文献   

11.
人嘴两张皮,想说就说,嘴长在自己脸上,当然没人拦着你说话。可是,说是有讲究的,说得好与坏,当然会带来不同结果:说,不应当过于随意,小过脑子的说,实在要不得。偶然在读书时,看到这么一段话,感慨颇多——急事慢慢说,大事想清楚冉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小心地说,做不到的事不乱说,伤害人的事坚决不说,没有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别人的事谨慎地说,自己的事怎么想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冉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相似文献   

12.
向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7):142-144,147
药事法的基本原则是药事法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药事法的制定和实施等活动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对药事法规范的精神实质的概括,反映着药事法的价值和目的所在。它不仅能指导药事法的规范运行,而且在当药事法规范与社会生活矛盾出现缺位时,可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活的规范。目前,我国对药事法基本原则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对这一基础理论的研究势必有力推动我国药事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设计的对象已由"物"转变为"事"。"契合"作为一种设计的方式、方法,它所解决的是构建"事"的各项对象因素间的"契合"关系。它涵盖了设计理念契合、设计方式契合及设计状态契合三项内容。以"契合"的理念与方式进行"事"的设计,其实质是将"契合"作为设计"事"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与达成目标的价值取向,它所解决的是设计诉求与满足诉求的"问、答"对应关系,实现的是"事"的平衡与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14.
对状事性,持续性和目标性3个体貌特征的探讨,以动词和介词短语为讨论对象,进而引进状事,动事,成事,达事和瞬事等5种情景类型的概念。对语言事实的剖析证明语言现象与情景类型之间有密切联系。状事性与非状事性,持续性与非持续性以及有目标与无目标等3组对立特征在5种情景类型中有不同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节事旅游文化资本开发与运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对节事品牌及其可持续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与提升节事旅游,需要开发由空间、人文、历史及经济构成的文化资本,构筑良性互动的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机构和民间等社会资本框架,并通过激活与整合旅游资源、创意与革新节事模式,开发传统节俗与文化、强调民间与公众参与等策略加以充分运作,以弘扬传统民俗、节庆与文化,促进现代节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叙事与感悟有机结合,二是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位教师均能根据课文表达上的这两个特点来设计教学。一是"事"与"理"结合。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孤立",而是与"事"有机结合,或在"事"中渗透"理",或以"事"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的"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理论对史书与小说的区分作了深入探讨。"以文运事"之"事"以历史事实为主,"事为文之料",创作主体不能随意发挥,但金圣叹并不排斥创作主体之主观作用,而是强调主体的"运",赞赏司马迁在《史记》之"文"中的主导地位。"因文生事"之"事"则以虚构为主,"事"为"文"所生发,创作者应顺着"笔性""削高补低"。金圣叹之"因文生事"以解析《水浒传》的内在文脉之发展为旨归,不拘泥于事情之真假,而注意事在文中的功能和作用。要之,从实有之事到文生之事,小说与史书的分野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故事是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课始,引"事"激浪,调节教育节氛;课中,观"事"选浪,释"事"扬浪,再掀教育波澜;课尾,近"事"助浪,远"事"逐浪,留有教育余味,从而大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琉球写本《人中画》的与事介词替可表达与事范畴的受益、相与和指涉三种关系,这与当时的北京官话不同,而与今天的吴、闽、粤、客等典型的南方方言与事介词的功能分布相平行。典型南方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使用一个介词通表与事范畴三种关系的用法,北京话、西北方言和普通话却不存在这种现象,而用不同的介词来表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前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为我(与事)"和"给我(与事)"进行辨析,并试图从两者差剐的背后,发掘其具体原因和制约规律:"为我"一般用于较正式的书面语,目的性较强,通常与事对象"我"是受益者:"给我"一般用于较活泼的口语,动作性倾向较强,可表达较强烈语气,与事对象"我"既可是受益者也可是受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