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道”的概念,并赋予它以形而上的意义。认为“道”是宇宙之最终依据,“道”生“有”和“无”,“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而完整地完成了以“道”为宇宙之根本地宇宙本体论。在此基础上,该书提出了“无为”思想,并以“无为”作为人生活的根本根据,倡导不争、尚无、处下、守柔、虚静的思想理念。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独特的哲学语境。在哲学语境的笼罩下,该书蕴含了“无为”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道家以“道”为最高信仰,以《老子》为主要经典。《老子》言简意骇,博大精深,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无为”思想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已经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道家“无为”思想中的政治哲学思想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易传》《老子》从宇宙的根本规律出发去认识人、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认为人、人类社会是大自然的产物,与大自然是同一的,人乃至整个人类应当积极体认和把握宇宙的根本规律,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达到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境地.对此,《论语》表述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传》表述为“与天地合其德”,《老子》表述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出孔子和老子对人的高度自觉,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春秋末期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的美学是真正的艺术哲学。“道”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大宗师》论“道”,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论自然观颇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根本,世界的本原。庄子进一步丰富了“道”的内涵,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思想。近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与大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这就是老庄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整体思维是《老子》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老子》以“道”为枢纽,勾勒了一幅宇宙万物生化变动、相互耦联的整体画图,表达了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思维意蕴,从而显示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有的天人同一、万物贯通的融浑气质。一、《老子》整体思维的对象《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派生万物的总根。  相似文献   

8.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原因、内涵、意义以及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0.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太极”之道与《老子》之道的差异,前以阴阳为基本范畴阐述宇宙的本源与存在样式,后以有无为基本范畴说明宇宙的生成与规律。易道的有为与《老子》的无为,易道的“时中”与《老子》的“反道之动”,在方法论上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的一面。他们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无为是道的自然本性.无为思想有丰富的内涵,无为是对顺其自然、无欲、无事、清静的概括.老子政治哲学内容丰富,无为而治是其核心,包括君民和谐、愚民为术、反对战争、否定暴政、小国寡民等内容.老子政治哲学是古代治国理论和哲学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古代政治,其思想精华至今仍保持着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著名著作《庄子》中有十分完整的理论表现.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所决定,庄子的美学思想有一个突出的要义,就是虚无,表现在审美态度上,就是“虚静”.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的最高境界以空灵自然、无为为美.所谓“虚静”实际上是老子提出的,但是把老子的虚静说中无为和归于自然的一面加以发展的是庄子.他最先肯定了审美过程中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最早提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说:“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老子认为,宇宙的本体就是“道”,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的本原;同时,“道”又是认识的对象,并且是认识的最高目的。因此,人们对于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观照都要进入到对其本原“道”的观照。然而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恍惚”的特征,一般人对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把握起来十分困难(《老子》十四章)。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道”,老子提出了“虚静”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代表他思想的有现存《老子》一书,通常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以“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由于老子的“道”对后世哲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要位置。然而老子“道”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历来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坛。有的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则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即唯物唯心两者兼有的矛盾范畴。本文也来探求老子“道”的哲学性质,但笔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即不仅要从  相似文献   

16.
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从人的心灵出发,强调人的修身自省在构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中的重要性,他的和谐思想是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主张自然和谐是最好的和谐,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强作妄为”破坏了这种和谐,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回归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内敛式和谐。孔子和老子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有人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得意时都是孔子门徒,失意时都是老子门生,意在表明孔子与老子在对待社会现实上截然对立的态度——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标志着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消极出世,以无为消解不平。但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思想本义是什么,老子提出“无为”的动因及社会意义如何,恐怕还得认真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做出客观分析,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本文拟从“无为”本义,老子提出“无为”的社会动因等方面略论老子的“无为”思想。  相似文献   

18.
徐佳 《考试周刊》2010,(15):36-36
“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几千年来被无数人视为“消极”的代名词。“无为”源于“道”.是顺应天道自然法则的产物,老子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有为。本文试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揭示其“无为”实则“无不为”的人生法则.并探讨其“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哲学基础是“道”,总体原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主要内容是人本管理、柔性管理和人尽其用的人才观。挖掘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加强和深化现代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道”、“自然”,“无为”这一老子思想体系出发,认定“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观念的具体展现,即为“小国之有,寡民之欲”。并从这一理解与《老子》全书思想的一致性,以及这一理解因“道”的规律(反)而合于老子的大国观这两方面,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地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