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将鉴赏与阅读并列,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意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2.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表述.有明显不同于以往大纲的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从“独感”与“共感”的关系入手,不失为解读古代诗词、提高鉴赏水平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阅读鉴赏提出了“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教学要求,并且具体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与此同时在这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应促使学生融入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广东教育》2009,(12):21-28
点击考纲:《2010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作出这样的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表述,有明显不同于以往大纲的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从“独感”与“共感”的关系入手,不失为解读古代诗词、提高鉴赏水平的一种思路。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说过:“伟大的诗人谈着他自己、谈着我的时候,也就是谈着大家,谈着全人类。……人们在他的悲哀里看到了自己的悲哀,在他的心灵里认识到自己的心灵。”(《别林斯基论文学》)丹麦文论家勃兰兑斯也说:“个人的哀伤仅仅是全民族哀伤的一个象征而已,它…  相似文献   

6.
北斗七星被古人认为具有“司命”的职能,由于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数字“七”也被古人赋予了生命的蕴涵,数字“七”的这种神秘意义经过积淀逐渐融人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枚乘的大赋作品《七发》便是一个例证。《七发》的主题是宣扬养生理论而并非是政治上的劝谏,“七”的生命蕴涵与《七发》生命主题的一致,是枚乘选择以“七”命篇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再也不得安宁》是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代表作之一。对于作品中的奥比形象分析,主要有“社会离散心理造成了奥比的悲剧”“两种文明冲突造成的动荡”。实质上,阿契贝在展示奥比悲剧的同时,通过奥比这个“空心人”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道路:立足传统文化,融化西方文明,创立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的民族文明。  相似文献   

8.
张祖锐 《学语文》2011,(6):47-4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定下标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打开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对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表述:“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里的“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道德修养,就必须学习鉴赏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对姓名隐秘的窥探会帮助我们领悟作品内涵,也是新课标实施后应对高考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里的“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以前考纲所没有的要求。具体有三个要求:(1)从不同  相似文献   

13.
刘翠华 《现代语文》2009,(2):150-151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是作品中固有的。“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高考考纲对学生能力的最高层次的考察,是学生真实水平的较量。它要求学生从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时代背景、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新课标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增加了一个能力层级——“探究F”级,其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具体要求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王玉 《华章》2012,(36)
在“原创性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多元化团队作品之西方民族元素的演绎”中,我例举了毕业设计一团队作品,详细阐述了如何结合毕业设计的总规划(详见《华章》2011/22《原创性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多元化团队作品的创作,以及团队作品中的民族元素的演绎.本论文从该多元化团队创作中西方元素着手,阐述创作过程以及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高考从2007年起增设了“探究能力”层级考核,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探究能力”的测试要求,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此,语文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拟就高中语文如何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略作探讨,以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张正甫 《现代语文》2006,(9):102-104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个体在知、情、意等方面部虽大限度地得到和谐的发展,以塑造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我国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特别重视情感教育,像新版的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高中语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的感情,体会中华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学习鉴赏中外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点击考纲:考纲对散文阅读的说明是和其它文学类文本捆在一起的,抽出来就是:了解散文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8,(Z1)
金牌教练精讲考纲细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是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在阅读部分提出来的新要求。在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部分明确标志"探究能力",并列出如下三条: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②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样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考试大纲将语文考查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设定为"选考内容",而在高考中,很多省市都将其定为"必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其重视,尤其是小说阅读。一.明确《考纲》要求《考纲》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将小说提到最前面,是因为在选修的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占有很大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