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又像一个勤劳的园丁,见到花木,就为它们剪枝修权,铲除杂草,以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遇到荒原,还培植一株株新苗。”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职业,时时需要谨慎,保持诚惶诚恐的心态,稍有不慎就会为社会添乱,为读者添烦恼,为单位添官司,为自己添麻烦。记者职业在社会上是无需地位的,有新闻你就采访,深入调查,没有新闻你就研究,挖掘,就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刻不停地忙着采集花粉酿蜜。如果你把当记者当成就是当大爷,处处有车接车送,有人花天酒地地请客,有人陪着采访,这就不是记者所为了,而是堂堂达官贵人的所做所为了,只能距离新闻真相越来越远,更不会成为优秀的记者。记者需要博学,知识面宽,有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头脑要灵活,时刻保  相似文献   

3.
周力军 《今传媒》2004,(4):51-51
几年前,各行各业大办报,我因在报上时有文章发表,有幸被宣传部相中,成为一名记者,开始了我的记者生涯。  相似文献   

4.
麦克 《今传媒》2004,(3):1-1
在云南建水一个叫官营的小村庄,我结识了四十岁的彭斌。他是个哈尼族汉子,更是个罕见的乡野天才,几乎只是听一遍,他就可以用二胡、吉它或者各种民间乐器,乃至一片树叶演奏出那些陌生的乐曲。第一次见到拖拉机和油罐车,他只看了看老司机的操作过程,直接开着就上路了。  相似文献   

5.
在场     
很容易想起那些当你作为一名记者,那在你面前侃侃而谈,接受你的采访的人。他们有话要说,而当他们有话要说,他们遇到了记者;而你作为记者,适时地在场。在场是人生中一种恩惠般的境界。许多事我们因为无法在场,而心生遗憾。而作为记者,我们自然地拥有了在场的优势。你可以倾听,  相似文献   

6.
江作苏 《新闻前哨》2004,(12):23-24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所说的“气”,既是一种精神状态,又是一种思维的特征。在面对纷繁世界观察和思考的时候,以一种物我两忘、荣辱皆抛的思维姿态,凭临于万物之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积极的思维,我认为就是记者很需要的那种“浩然之思”。  相似文献   

7.
一句诺言     
1994年,我大学毕业和同学们挥泪告别时,扔下一句话:“我一定会干出个名堂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吴咏林 《新闻前哨》2004,(11):14-15
又是一个猴年,又是一个甲申.逝去了的光阴.再也不能复返;走过去的脚步,再也不能收回。花甲已经临近——我该退休了!  相似文献   

9.
坚守,在2004     
郭泉真 《今传媒》2005,(1):57-57
追梦人,你说自己走得有点累了,却还想摸一摸那神秘天使的羽毛。追梦人,你说自己的遗憾太多,但你的翅膀仍然在奋力拍动。追梦人,你说生存是如此的残酷,但你满腔的痴情不减丝毫。这一切只因为,爱上新闻的人,就注定会在新闻的面前丧失所有的选择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的工作明显有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其他从事各类职业的人们。说记者的工作“特殊”,不是说它有多么高贵、有什么特权,而是说记者身负重要的社会责任。新闻记者的工作(主要通过采访实现)是一种职业性行为,是为获取新闻而进行的社会调查活动。但这种社会调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这是一  相似文献   

11.
记者何为     
李鹏 《青年记者》2004,(10):1-1
不知不觉.做新闻工作已经十个春秋了.从初始的好奇,懵懂到今天的责任,惶恐.从早先的实习生到现在的编导.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新闻的本原?新闻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记?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10日,在北京医院812,病房,我守护在抢救中的穆青同志身边。呼吸机遮住了穆青消瘦的脸庞,血氧饱和度时而“80”,时而“84”,始终达不到正常值“95”。深夜,新华社秘书长鲁炜同志提前来替我,因为第二天我还要在总编辑室值班。我缓缓地绕过病床,退出812病房,返回总社。大雨如注,寂寥的长安街上,风雨  相似文献   

13.
和金壮 《今传媒》2004,(2):50-51
看新闻的人很多,对新闻津津乐道的人也很多,但是人们总是忽略这些新闻的作者,忽略这些新闻背后的新闻。但是,忽略并不重要,因为写新闻的人不会因为读者的忽略而放弃,他们一直在努力,为了一种正义,一种精神梦想,尽管他们还在为生活奔波,为理想流浪。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11日,当我从广播中惊悉新华社原社长、82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溘然长逝的噩耗,不禁潸然泪下。我和穆老虽然只有两次短暂的接触,但是他那慈祥的笑容、平和的话语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相似文献   

15.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16.
17.
近来,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全国新闻界正在进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穆青同志学习是其中内容之一。在传媒已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提出向穆青同志学习,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而这也正是向穆青同志学习和学习什么的最根本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长江同志50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抽象,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这个看法,成了新闻定义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9.
20.
《视听界》2004,(1):61-61
习惯观察,习惯思考。多观察,多思考,多联系,多沟通。这些对于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形成新闻策划非常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