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 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 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 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  相似文献   

3.
吴苾雯 《新闻知识》2000,(12):14-15
在中国,新闻界恐怕是女性较为集中的行业之一。而在有些新闻单位.在采访一线跑动的女记者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男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女人似乎如鱼得水,她们从容自如,不让须眉.越来越显示出在这个行业中的优势。女记者的职业优势来自于她们的敏感和冲动。女人似乎天生就是敏感的,她们敏感于一声叹息,一串笑声,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一段经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新闻事件都容易在她们心里掀起波澜,引起心灵的震动。这种敏感的特质使女记者更具有捕捉新闻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感受力.她们会在看似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看似普通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郭远光 《今传媒》2004,(2):26-28
在我们的时代,女记者正在成为新闻媒体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有人从现代人才学的角度说女性做新闻具有天然的优势。新闻是时髦的职业,现代女性观念前瞻,十分敏锐,细腻温和,具有美好的感染力和自然的亲和力,女性出马往往从容得之,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当然,选择了新闻,在选择了“风光”的同时,也就选择了接受艰辛,女记者心中承受的苦与乐与男记者比起来,更有一种难与人道的艰难和辛苦。  相似文献   

5.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5):68-68
恰逢“三八”国际妇女节,我们有意识地观察国外女新闻人的职场状况和精神状态。一两篇文章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但我们还是相信,共同的职业总会有相通的精神追求。其实,中外女编辑女记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她们往往要付出的更多,也因为她们往往要比男记者男编辑更坚强。新老媒体  相似文献   

6.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10,(12):25-26
为何说记者这个职业是青春饭之所以说记者这个职业是青春饭,首先是因为做记者需要体力。在我国当前的国情和体制下,记者这个职业尤其是青春饭。人们对新闻从业者成就的认同,首先是看你当没当总编、当没当主任。当你不再年轻的时候,你没被提拔上去,别人——年轻的领导搞策划,指示让你去完成,你心里是否坦然?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何美 《今传媒》2004,(6):59-61
没有任何行业比记者更具有焕发生命的兴奋感。尽管当记者很辛苦,也没有很高的收入,但这个行业却有一些特性吸引着年轻人乐此不疲。在他们看来,“选择记者职业,只为拥抱激情”。难怪有人不无敬意地感叹:中国记者——这些拿新闻理想当饭吃的人!  相似文献   

9.
6月18日,丹东日报编辑部出了条新闻:工业部三位青年女记者分别由自己的丈夫陪伴,搞了一次夜半采访,写成稿子登在一版头题位置上。同行们称道她们,这是一次别出心裁的采访。这次采访是由6月14日该报的一则消息引起的。女记者刘岩红、宋丽达、张丽君,都是30来岁,虽说当记者只有三五年,但进步挺快。她们桌对桌,早晨上班看报,《侨光影院发生重大火灾》的消息,一下子吸引住了她们的视线:“更夫年迈体弱,加之影院的电话被  相似文献   

10.
做文与做人,是每一位记者都会遇到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对做文与做人的思考理解,是与其对职业与事业的思考理解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如果把新闻岗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事业去追求,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也就很难写出好文。同样,一个人,如果把做记者等同于一般的谋生手段,那么,当其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种种诱惑时,就很难经得起考验,很难坚守职业道德,也就难以保证做个好人。因此,要解决好做文与做人的关系,或者说,既做个好人又写出好文,就要把新闻当作事业去追求,不懈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不是单纯把新闻当作一份职业。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常常以她颇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向社会发言。她在描绘生活的同时,无意中也描绘了她自身的形象——一位勤于思考敏于表述的女记者。在全国六届三次人大会议的记者下榻处,我访问了她。我想了解她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她稍作沉思,随即粲然一笑:“也许,我唯一的长处,大胆!”  相似文献   

13.
CCTV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播放过这样一则新闻,两个来自河南周口的孩子被父母租借给了一个女人到全国街头乞讨,表演“恐怖杂技”,被湖南政法频道的记者跟踪调查,最后孩子被“解救”出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联系孩子的亲生父母后,其父母并不愿意孩子回来,反而跟记者发生争执,以至最后的调查落脚在孩子父母的真实身份上。最后,在河南电视台记者的帮助下,孩子终于得以返乡,临走前,当湖南省妇联领导人拿出1000元钱交给孩子并要求她们不再出来乞讨时,两个女孩的眼中没有感激,没有振奋,有的只是深深的迷茫——她们完全被这个世界搞迷糊了,失去了判断力。她们失语了。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妇女纪念国际三八妇女节之际,新闻战线上的女性们在关注什么?她们在怎样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就?今天特邀请4位中外女记者与读者聊聊天,也欢迎朋友们热情参与。——编者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服饰     
一次采访中,笔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8年夏,湖南省几家新闻单位参加抗洪抢险报道的记者聚集岳阳,准备和市委书记一起奔赴一线。当一个身穿吊带短裙的女记者走进待命室时,市委书记问:“请问这位女同志是哪家新闻单位的?”女记者报出自己单位的名称后,市委书记看了一下手表说:“我给你15分钟时间回去换衣服。”年轻的女记者一时满脸绯红。 事情过后,在场记者议论纷纷。有些同仁对市委书记这种做法不以为然:都什么社会了,穿着富有个性用不着大惊小怪!有的则认为市委书记对这件小事管得恰当,采访百万大军鏖战江堤,女记者一副露胳膊露腿的休闲打扮别说不太严肃,就连自己的行动也受约束呀!  相似文献   

16.
北京聚集着一大批国内的优秀记者,在这支队伍中女性至少占了一半,在很多报社女性采编人员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女性之间极易进行感情交流,尤其是当记者的,同行之横向联系广泛,于是首都女记者协会应运而生,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女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写正义的革命战争,写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写各地各业的英模人物,当然也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工作作风进行批评。她们还用摄影机、摄像机为世界展示最新发生的事态。然而一些著名女记者如杨刚、浦熙修、彭子冈等已悄悄离开人世,一些在世的名记者也步入高龄,而年轻的一代女记…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职业:战火肆虐的街头,抗洪抢险的一线,刺骨严寒的雪域,酷热难当的沙漠,只要有新闻,他们就会出现。世界上有这样一种职业:没有公路的山村,没有饮水的前线,只要有一个话筒、一支笔、一张纸,他们都会想尽办法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这种职业就是记者。敏锐、敬业、责任、辛苦、坚持,当这些词一起链接到一个职业上时,您想到的当然还应该是记者。用心灵之手拂去岁月的尘封,让所有人的生命露出灿烂的微笑,这就是他们——记者的心灵写照。今年11月8日是中国第七个记者节。为纪念这个节日,我们中国广播杂志编辑部约请广播战线近些年部分“长江韬奋奖”和“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得主撰写文章,读者朋友可以通过他们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他们记者生涯中的感动、难忘和责任。  相似文献   

18.
屈指数来,我从学校毕业到<湖南日报>长沙记者站当驻站记者,已整整23年.当记者苦,当省会驻站记者更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女记者,可谓苦上加苦.23年,如何在省会长沙这块新闻竞争硝烟弥漫的热土上,保持竞争优势!又何以在星移斗转、岁月交替中,坚持在新闻一线的锐气不减,果实频仍,我认为离不开抢、挖、跑"三字经".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抗日战场吸引了一大批美国女记者进入,其中以海伦·福斯特·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为代表的三位激进派女记者的报道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为中国革命的建设和成功贡献了力量。本文通过对三位女记者在中国的新闻活动进行分析,比较其新闻活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当记者的也面临着严峻考验,被采访单位给记者送礼、塞“红包”等现蒙屡见不鲜。我认为,借采访之机捞取好处是对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玷污,是一种腐败现象。如果不从我做起,自觉抵制社会不正之风对新闻单位的侵蚀,就会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恶果,损害新闻记者在社会上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