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弄臣”辨误杨广增《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中“弄臣”的注释:皇帝押近宠爱之臣。这样,便把“戏弄臣”一句断读为“戏弄臣”了。如此理解句意不妥。这个句子中的“戏弄”是由两个单音近义词构成的复音词,在文中指的是秦王的行为,“臣”是蔺相如自称。古汉语中复音词汇...  相似文献   

2.
东汉灵帝时期的鸿都门学从未镌刻石经,其门生也没有参与熹平石经的镌刻。古今学者因为没有辨析鸿都门学与太学的不同,出现了将熹平石经乃至正始石经当作"鸿都石经"的误说。石经不仅关涉到经学史的真相,其所镌刻的文字、书体又与书法碑刻等学科相关。这一误说必须纠正,还经学史、书法史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先请看这样两个例句: (1)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下起了“解密”功夫、做起了“翻案”文章。于是,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不时出现: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岂不违反生理学?黄继光的胸膛怎么可能挡住机枪的疯狂扫射?个别人甚至不惜制造“狼牙山五壮士欺压村民”“刘胡兰被乡亲铡死”之类的谣言。(《守护英雄铸就的精神坐标》,《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4.
在对古书进行校勘、校注之时,由于不明就里将“■子”或“爪(实为‘瓜’)子”误识为“爪(爪子之‘爪’)子”之例甚多。大型语文辞书在遴选词条时亦未对“瓜子”与“爪子”进行细致辨别而将二者径直收录,故造成“爪子”误收、误释之现状。因此,笔者对部分古书校注本中误识“瓜子”为“爪子”之例、大型语文辞书误辨“瓜子”为“爪子”之例进行了细致考辨。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5日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经典的缺陷可化为教学资源》的文章,说的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老师在教学经典文本《拿来主义》时,能针对文中"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之病,引领学生进行质疑探讨。课后作者问:"你为何这么大胆地解读?"徐老师答曰:"我在用逻辑思维进行文本讨论。我认为,语文教师既不要热衷于以批判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诗歌十分重视押韵,俗语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就指出了这个情况。但是,究竟什么是押韵呢?且看以下几个定义:①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也作“压韵”(《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8页。)②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的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③诗的押韵就是双句的最后一个字都用同一个韵母的字。(…  相似文献   

7.
建设特色学校突出的是其特色,但在实践中,部分学校对特色学校的“特色”认识不清,并容易走入误区。笔者试对一些误区进行辨析,以澄清认识。  相似文献   

8.
曹操《短歌行》为千古名篇,历来对于它的解释也歧见纷呈。本文以“对酒当歌”之“当”字立论,从古汉语语法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该诗的诗意和语境,逐一批评对“当”字的错误理解,并认为“当”应作“对着”解。  相似文献   

9.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普通话"还"(hái)于粤语广州话中之[諬尬耷]31音同义词,目前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其当考订为"重"字。然而,该考订过程出现曲解古籍、忽略词源等失误,结论自不可信。对方言"字"进行考订,在声音与字符之间,理当介入"词"之概念与环节。上述被考词主要语源成分当为壮侗底层语,与汉语文言词{尚}有所交叉,又不完全被包含其中。  相似文献   

11.
笔者查阅了一些方言词典、惯用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都把“拖油瓶”解作“专指再嫁妇女带到夫家的子女”。为什么把这种子女称作“拖油瓶”呢?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如只从字面上去分析,这种子女是从前夫家拖带过来的,倒还说得通;但“油瓶”一语却无论如何也难解其意。如果说是借喻,两者之间既无表象上的相同之处,又无事理  相似文献   

12.
13.
魏晋乐府民歌《木兰诗》作为古文学的典范作品被选入全国通用的中学课本。文章热情讴歌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聪明睿智和勤劳勇敢,真实地塑造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不朽形象。这是一篇传唱千古的优秀篇什和艺术瑰宝!但令人遗憾的是。古往今来的学者对文中“扑朔”一词的释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均不得其确诂。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注为:“扑腾,跳跃的样子”更是隔靴搔痒,无关本旨。而现有的字典、辞书、(包括最新的《辞源》、《辞海》、《汉语成语词典》)以及文选注解,与课本注解—脉相承——蹈袭旧说,习焉不察,用讹传讹,贻误后学不浅!我们认为:“扑朔”一词的正确解释是——毛发蓬松披垂的样子。  相似文献   

14.
汪吉友 《学语文》2020,(2):91-92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应当是使用汉语的典范。《宪法》中的"残废军人",属于错误用法,应改为"残疾军人"。  相似文献   

15.
"方便"的合宜词义是:1、名词:智慧;巧智。2、动词:教导;启悟。3、动词:救助;帮助。4、形容词:巧便;巧妙。5、形容词:随便;容易;便利;顺便。6、名词:方法。《汉语大词典》及著名学者的解释,既丢失词义系统中较难的"智慧"、"教导"、"帮助"义,又有多种误释,不合词义的系统性与概括性。误释的原因是把"随文释义"当成独立的义项。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李白诗中"夜发青溪向三峡"和"散入东风满洛城"两句存在问题。本文通过比对考辨,认为"青溪"当作"清溪","东风"当作"春风"。  相似文献   

17.
凡句,主语使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使动句;使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使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使动词。凡句,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或主语把宾语看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为意动句;意动句中的谓宾关系为意动关系;其中的谓语动词可称为意动词。 仅从理论上如此谈“使动”和“意动”,似乎并不困难。问题是怎样依据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具体的句子,谬误和分歧往往就在这里产生。学者们在注释或引例时,各持己见,然皆不申述理由,以致读者是非莫辨,无所适从。本文拟把教学中碰见的  相似文献   

18.
对学生在概率论学习中若干常见错误进行辨析,旨在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有关概念、结论及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概率论的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同时也为概率论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孟子在《孟子》一书中对孝道的解释,流传甚广。然自东汉末年赵岐所注的《孟子章句》至今人杨伯峻所注的《孟子译注》对此句的解释均颇多自己的见解,也有诸多的谬误之处。试在回归历史人物的时代、生平与原文字义的基础上,对前贤的偏颇加以辩证,对于当今学界的质疑之处,给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