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随笔”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然的将内心情感予以流露,学生的心灵之门打开了,随笔中就会承载着他们青春的欢笑与泪水、困惑与迷茫;流淌着他们情感的涓涓细流或澎湃波涛。在各种情感的交织之中,他们将一系列的问题流露于笔端,这实际上是在征求老师的意见,此时,老师应用各种方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马艳 《华章》2011,(30)
雨果笔下的吉利亚特是一个孤独的人.作者通过刻画他心灵的孤独、在孤岛上的孤独、爱情的孤独以及他面对这些孤独时所作出的反应,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饱满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随笔两篇     
1.永远的默契 微风轻轻地拂过水面,泛起一阵阵涟漪,那细腻而又轻柔的浪纹就是风和湖水的默契:手指缓缓地划过琴弦,那空灵而悠扬的乐声就是人与人心灵的默契;微笑柔柔地牵动嘴角,那柔和而上扬的弧度就是我和母亲间的默契。  相似文献   

4.
无梦楼随笔     
张中晓 《新读写》2012,(7):119-120
任何宗教,任何哲学,其最中心之点,应是考究、提高人的心灵的力量(反对蒙昧),反抗对物质的屈从,反抗情欲。  相似文献   

5.
陈蔚书 《考试周刊》2010,(27):22-23
本文通过《孤独者》中"我"和魏连殳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前后不一致并可交互置换的态度,试图论述两人实为同一个体的两个互为对立冲突的内心自我形象,并探讨两种自我的最后胜负结局,以此为表现人物拥有的丰厚心灵世界与叙事方式对此的安排提供一个可能有的展示,并指出了读者对于参与文本与重构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孤独的木炭     
在一个教区里有些固定的教徒,他们每个星期天都到教学去做礼拜。因此,牧师对每一个教学去做做礼拜的教徒都比较熟悉。然而,接连好几个星期天,第三街区的迈都没有到教堂来。牧师问熟悉迈克的教徒,迈克出了什么事情,那人说迈克一个月前失业了,一直找不到新的工作,所以成天闷在家里,与朋友交往也少了。当时正是经济萧条的时期,有许多人都失业了,可是他们还是坚持来教堂做礼拜。  相似文献   

7.
王飞 《语文知识》2007,(3):34-35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上世纪中国先锋文学的一个重要文本,其内容、情节显然也是一个关于当代先锋文学的形态、命运的寓言。小说借助一个十八岁青年远行这个事件,以及他的行为和思维,隐喻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革新,深入心灵的书写以及孤独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朋友送给凌敏儿一条漂亮的小金鱼,凌敏儿给它起名叫“大眼睛”。凌敏儿很喜欢大眼睛,她把它饲养在玻璃缸里。每天放学回家,头一件事就是跑到自己的房间里看大眼睛,并且坚持每天按时给它换水和喂食。  相似文献   

9.
根据学生缩写内容,理清故事情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文中体现孤独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把握人物心理,体会主人公成长历程。边朗读句段,边欣赏相关的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他的孤独情感,从而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湖畔诗人,卢梭的“回归自然”对他影响颇深。宁静优美的大自然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使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诗人不赞同牛顿用科学的“魔法”将彩虹分析为一道道的光谱,艳丽奇幻的彩虹犹如诗人的理想,虽可望而不可及。但却能给他无限的希望和心灵的慰藉。诗人的行为如孤独自由的流云,性格似高洁自恋的水仙,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坦然面对死亡,诗意地生存着。  相似文献   

11.
孤独远行 卓尔不群——《老人与海》创作意蕴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直让我感到困惑:老人明明知道深海无比凶险.可他为什么要走那么远?老人明明知道孤身一人势单力薄。可他为什么要咬牙坚持?老人明明知道对手无比强大难以战胜,可他为什么不放弃?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在批阅学生作业时遇到的一篇随笔,现摘录如下: 老师,谢谢您  相似文献   

13.
孤独与失望     
《中学生天地》2014,(5):48-48
《挪威的森林》并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浑然天成、跌宕起伏,它就像一条静静的溪流。虽没有波涛汹涌的震撼,却多了几分渗透人心的心灵撞击。平实的故事柔柔地笼罩在脑海中,一闭眼,精致的画面就清晰地展现。  相似文献   

14.
肖川博士很早就说,他要下工夫写好三本书——《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与《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现在放在案头的他的书,比原来预想的多了一本:《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四本书,沉甸甸的,很厚重,既是肖川近二十年来教育研究心路历程的写照,也是他人生步履的真实印迹。  相似文献   

15.
一旦成了老人,你的另一扇生活之门就静静开启了。家里的一切大小事不再由你做主,你不再为柴米油盐操心,也不用下地干活;唯一可做的,就是呆在家里,子女们都说你是一把锁,替他们守住家门。你一个人坐在那里,有时候,你甚至觉得,你其实更像门口安睡的大黄狗,一个乡村老人与一条看家狗,或许有些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主题分析,是语料库语言学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本文基于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3.2.1w和Wordsmith 5,尝试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名篇《孤独》的主题词进行检索分析。通过结合语料库工具检索得出的定量数据和主题词在文本中的语境,对《孤独》的主题思想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入完整的剖析,旨在探讨语料库研究方法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题解读的可行模式,为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论提供更加客观、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师生成功的交流可以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但由于部分学生习惯于把老师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说教者,甚至是“阶级敌人”,而一些老师碍于“师道尊严”,有时又放不下架子,致使一部分学生不敢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心理上独立性和闭锁性增强,不愿或不肯轻易与家长和老师交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小说与成长的关系出发,深入阐述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小说写作特征,认为王安忆小说是“心世界”的史性书写。王安忆小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当代小说人物乐于追寻集体意义,急于到大众中消融自己的人物格局。王安忆的小说体现了我们时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生机,也表现了女性写作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  相似文献   

19.
心地澄明,不为物转。我们为什么那么热爱喧嚣,那么陶醉于瞬间的刺激?为什么那么喜欢咖啡的悠闲,那么迷恋与自然一体的旅游?明白了,我们的内心孤独。它藏得很深,左右我们的行为,又无法察觉。我们把孤独看做是我的对立,我们在逃避、在掩饰,用生活的喧嚣欺骗自己。其实孤独本来就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接受自己,就要正视孤独,在孤独中享受久违的宁谧和安详,给心放个假,做一次最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钟锐 《少年月刊》2012,(Z4):44-45
泥巨人睁(zhēng)开黄褐(hè)色的大眼睛,从沉睡中苏醒了过来。泥巨人长得好高好大呀,比最高的大树还要高。他已经睡了三百多年了,那时候他还是泥小孩,四周的树木还是小树苗,现在,小树苗都已经长成了参(cān)天大树。"这里怎么这样安静?好孤独(gūdú)呀,对,我去找几个朋友聊聊天。"说着,泥巨人迈(mài)开大步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