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12月初,我到清镇市暗流乡进行“走转改”,在农家住了两个晚上。回来写了《山那边,一条有节奏的河》一稿,刊载在12月14日的贵州日报报10版。参加集团举办的7次“走转改”培训班,以及这次蹲点采访的经历,使我对“走转改”活动有了更多的自觉。自觉,不仅仅是指自觉性,我认为,它更多地是指自身对业务上的反思,以及由此而来的体会和感晤。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报纸一定要进一步增强权威性和影响力。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多种实现形式,比如,加强选题策划、搞好深度报道、撰写重要评论,等等。但做好版面编排,准确表达报道意图和强化宣传效果,也是增强报纸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党报是否有引导力、吸引力,关键看头版。为此,头版在内容上应有好头题、好言论、好照片,以更加鲜明地突出党报的舆论导向。同时,版面编排要讲政治、讲章法、讲效果。《报纸版面编排要做到“三讲”》一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希望广大采编人员进一步增强版面质量意识,改进自己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3.
版面是充分运用视觉载体中的各种元素(照片、图表、线条、色彩等)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一个好版面,会直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在美的形式氛围中浏览丰富多彩的信息报道。如果版面编排不规范、不美观、不和谐、不便于阅读,会直接影响新闻报道和报纸的宣传效果,降低报纸的可读性。科学研究证实,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  相似文献   

4.
正报纸版面是受众从视觉上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让受众很愉悦地接受这个版面,才有可能让受众去关心报纸的内容,从而牢牢抓住受众的心理,这样的版面才是成功的版面。版面就好似报纸的一张脸,胡涂乱抹使人一见就反感,这是报纸的大忌。如何精心布局版面,让其散发  相似文献   

5.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总结“走转改”的成功经验,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紧迫感自觉“走转改”,带着责任感坚持“走转改”,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6.
李海燕 《青年记者》2012,(33):59-60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报业集团又喜获大丰收,有四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其中,大众日报刊登的通讯《小胡同走出大记者——张刚现象启示录》获得通讯类二等奖,回顾采写过程,感悟良多。  相似文献   

7.
"走转改"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烙印上时代的鲜明特征。它成熟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它背靠于信息化时代的全球大背景。"走转改"精神植根于中国大地,适合于中国气候,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我们倡导"走转改"精神,一方面要遏制和清除新闻环境的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工作回归新闻本原,保证新闻传媒的航船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相似文献   

8.
编排节目预告是广播电视报最主要的编辑形式。浏览全国各地一百多家广电报,其节目预告的编辑形式基本有3种:一、按每一天各台节目播出的顺序排列,依次排列完一天播出的节目要占去半个版面。这种编辑形式多出现在扩版至四开十二版、十六版的报纸中;二、按台别从星期一至星期日来编排,在台与台的节目之间再刊登框形广告,其编辑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更突出了广告的效果;三、按横向是日期,纵向是各台名称来编辑的,此种形式的不足之处是编辑须在每一台节目规定的版面位置上安排节目,传送来的节目少了就开天窗,节目多时则好的节目也要删去…  相似文献   

9.
中央提出走转改以来,各个单位在连续几个月里动作都很快,积极组织记者下基层,出专栏专版,确实也刊发了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李长春同志最近对这个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作了批示,强调要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务求实效。我觉得这12个字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走  相似文献   

10.
当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新媒体,人们对它的版面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希望网络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外,还渴望看到一个鲜活、形象、生动的版面。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媒体,许多报纸的版面设计有板有眼,极富时代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如何借鉴报纸版面编辑的宝贵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网络编辑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利用版面引导阅读现今报纸少则十几版,多则几十版、上百版,为什么还能吸引众多的读者呢?原因之一是:报纸通过对版面元素的合理组合,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读起…  相似文献   

11.
马凤雷 《视听界》2013,(2):85-86
有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与群众和生活贴得很近,没有必要“走转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可否认,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民生,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被群众喜闻乐见。自从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日起,它就在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理念。民生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心、民情、民意,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关键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增强在大局下思考、谋划和行动的自觉性,把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到"走转改"的各个环节中,在与大局同频共振中找准新闻工作的着力点,彰显"走转改"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汪黎明 《新闻窗》2006,(4):29-29
版面的编排方法没有固定的格式,总的来说是要根据新闻的内容、宣传与读者的需要,灵活处理。一般有这样一些方法可以借鉴:对称法、列队法、突显法、黑白相间法等等,其中,突显法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4.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沿袭了几十年老面孔的名牌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在众说纷纭的议论声中作了部分调整。尽管央视方面并不承认这是一次改版,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发现,与老面孔相比,新版《新闻联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领导人的会议新闻,增加了各地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并加入本台短评。尤其在调整初期,《新闻联播》曾有几天破天荒地未出现一条会议新闻,整个版面风格比过去轻快了不少,但又不失庄重沉稳。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是企业报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报的立身之本。怎样搞好经济报道是值得企业报探索的永恒的课题。尤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搞好经济报道就更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了。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大多是围绕任务走,  相似文献   

17.
苍立新 《传媒观察》2011,(11):49-50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中宣部等五部委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  相似文献   

18.
"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护士"余书华……当全社会都在赞扬"最美"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热切呼唤的就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对自己工作岗位高度负责任的职业精神。而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弘扬的正是不可或缺的新闻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宁 《新闻窗》2012,(3):37-38
肩负全省156万共产党员的重托,承载4000万各族人民的期盼,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4月15日至4月19日在贵阳隆重召开。这次党代会是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以及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省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0.
魏燕 《新闻窗》2012,(5):24-25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走转改”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对当下时政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有机的统一并升华。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将一些心得撰写成文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