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耶稣受难”出自《圣经》。《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和《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对“耶稣受难”都有大致相同的叙述。在这些记述中,耶稣是作为上帝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形象出现的。他的身上集中了神性和人性这二方面。它是上帝之子,同时又是上帝在人世间的代言者。人神合于一体的独特性存在又让他在人与神之间起着沟通的中介作用。耶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神之子”的耶稣,他主要是为了承受和解救世人所犯之罪,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而作为“人之子”的耶稣,他是为了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频繁出现“上帝”一词 ,是穆旦诗歌的一个突出特征。在穆旦诗歌中 ,上帝是无所不在的 ,安排一切并拯救一切的造物主、救世主形象。另一方面 ,上帝还是无情的讥笑者、残酷的游戏者 ,是痛苦的催化者、骚扰的制造者 ,是无忧的旁观者、冷漠的超脱者。作者对上帝的态度始终是摇摆在信仰与怀疑两级之间的。这些可以从他经历的社会生活中 ,从他坎坷的有着丰富痛苦的人生遭遇和人生体验中找到根源。穆旦诗歌创造的“上帝”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圣诞起源     
圣诞节是美国最大、人们最喜欢的节日。在12月25日,人们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的生日。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然后就在人间生活,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会热爱上帝以及更好地相互热爱。“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玛丽娅已和木匠约瑟夫订婚。可是,在他们在一起之前,约瑟夫发现玛丽娅已怀孕。因为约瑟夫是个正派的人,又不想让这件事被别人知道,所以他想悄悄地和她离婚。他正在考虑这事时,上帝的天使出现在他的梦中,对他…  相似文献   

4.
耶稣是西方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也就成了文学广泛采用的题材。但是,在文学作品里,他那为救世而受难的“神”格,往往只是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与英雄气质的比喻,不同的作者借耶稣形象写出不同的人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5.
“信耶稣不合科学。”一个哲学教授上课时说。他顿了一顿,叫了一个新生站起来,问:“某某同学,你是基督徒吗?”“老师,我是。”“那么你一定信上帝了?”“当然。”“那上帝是不是善的?”“当然。上帝是善的。”“是不是上帝是全能的?他无所不能,对吗?”“对。”“你呢?你是善是恶?”“圣经说我有罪。”教授撇撇嘴笑:“哈,圣经。”顿了一顿,说:“如果班上有同学病了,你有能力医治他,你会医治他吗?起码试一试?”“会。”“那么你便是善的了……”“我不敢这么说。”“怎么不敢?你见别人有难,便去帮助……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只有上帝不帮忙。…  相似文献   

6.
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之一。他的著作中最出名的就是无韵体史诗《失乐园》。本文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对这部作品的巨大影响来说明作品中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清教徒的出身使得弥尔顿写作时取材于圣经,创造了全新的上帝和撒旦以及众天使的形象;良好的教育背景使他信奉真理自由而质疑权威,并化身撒旦鼓励亚当夏娃求知,反抗上帝的权威;对资产阶级的支持又驱使他将撒旦塑造成一个推翻上帝这个“暴君”的领袖。  相似文献   

7.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主人公毕巧林是一个颇具讽刺与诙谐意味的形象,是19世纪沙皇统治下一类人(多余人)的缩写,他身上浓缩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但它并不是作者诚意要歌颂并奉为英雄的榜样人物,他是病态社会的“恶之花”。  相似文献   

8.
宗教艺术总要创造这样那样的神以及圣人形象。这些神的形象,并不是人们的随意创造,而恰恰是人本身形象与品质的折射,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反映。费尔巴哈在论宗教本质时曾多次提出: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他说:“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样思维、怎么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么思维和主张;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决不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因此,宗教艺术中的神的创造,极其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自然困境与社会困境中的忧患意…  相似文献   

9.
维多利亚诗人杰勒德·霍普金斯不长的人生几乎都是纠结在自然、上帝和自我这三股力量之间.他在神性自然和人性自然之间盘桓,在多面上帝的形象中摸索,在耶稣会士和诗人、游子之间撕扯.霍普金斯式纠结表象了一位虔诚神父和天才诗人的身份冲突、精神苦役和灵魂炼狱,具象了一个有着独特人生经历的耶稣会士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维多利亚那个剧烈动荡变化时代的信念和观念危机.  相似文献   

10.
小朋友们都知道,“和平鸽”形象是嘴里衔着一根绿色橄榄枝的白鸽,它已经成为全世界通用的一种代表“和平”的符号。那么,“和平鸽”为什么代表和平呢?这其中有什么典故吗?原来,“和平鸽”出自于《圣经》中一段非常有名的神话故事——《诺亚方舟》。传说上帝在创造人类后不久,发现地上的人越来越多,罪恶也越来越深重,人间充满了争斗、仇恨、嫉妒、冷酷……上帝看到人类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于是决定用洪水毁灭世上的一切。然而诺亚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他一家都勤劳而又善良,上帝想拯救他。于是上帝指示诺亚,让诺亚打造一艘大大的方舟,带上自…  相似文献   

11.
华语文本中"他者"的因素相对于其他语言的文本来说,出现较晚成熟也较晚.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华语文本中的"他者"本身就带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晚熟"现状.在很多文本中,这种带有特殊叙述策略的"他者"形象说到底,就是一种不成熟的符号与象征在现代文本中的时隐时现.如何解构这种悖论?需从叙述策略这个大问题出发,解构文本中"他者"的叙述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杜甫籍占襄阳,虽未到过襄阳,然考其诗作,对襄阳有着乡情,甚至一度产生隐居此地而终老的想法.襄阳人怀念这位"乡贤",更因为他是人民的诗人.探寻古迹,追访史籍,知襄阳亦有"杜甫旧居"、"杜甫墓"等纪念性建筑,说明襄阳人亦爱自己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陈映真的“左派”作家、学者的身份异常引人注目,因而被称为台湾“最后的马克思”;他秉持自由、民主的精神、坚守统一立场和信念,在小说和时评中展开对台湾社会“分离主义”思潮的尖锐抨击,并追根溯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寻找“分离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本文试图探讨基督教在陈映真自由精神形成中的原初作用、鲁迅在国家认同上对少年陈映真的思想塑形,以及他的自由精神和国家观念在与台湾社会现实产生冲突以后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思想出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Alexander Graham Bell is often portrayed as either hero or villain of deaf individuals and the Deaf community. His writings, however, indicate that he was neither, and was not as clearly definite in his beliefs about language as is often supposed. The following two articles, reprinted from The Educator (1898), Vol. V, pp. 3-4 and pp. 38-44, capture Bell's thinking about sign language and its use in the classroom. Contrary to frequent claims, Bell does not demand "oral" training for all deaf children--even if he thinks it is the superior alternative--but does advocate for it for "the semi-deaf" and "the semi-mute." "In regard to the others," he writes, "I am not so sure." Although he clearly voices his support for oral methods and fingerspelling (the Rochester method) over sign language, Bell acknowledges the use and utility of signing in a carefully-crafted discussion that includes both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separating the language used at home from that in school and on the playground, Bell reveals a far more complex view of language learning by deaf children than he is often granted. (M. Marschark).  相似文献   

15.
瓦吉姆与“恶魔”和“多余人”一样,具有强烈的叛逆性。他身上洋溢着尖锐的暴动的情绪和阴沉的复仇的激动。而且,在他身上,还存在着鲜明而尖锐的爱恨交织、善恶交叉的性格矛盾。他的复仇失败了,但他果敢的斗争精神留给我们的却是英雄般的悲壮。  相似文献   

16.
熊伟教授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研究存在主义的专家之一,在德国哲学的教学研究以及著作的翻译上,有许多贡献。文革后,他抛弃”戴着口罩掏垃圾箱”的精神枷锁, 重新研究存在主义,培养了一批有才华的学生。“在学习西方哲学中来发展中国哲学”是他真正关心的工作,也是他留给后的一项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创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和"在内涵上与低碳经济创新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和"不仅是建立高效低碳经济创新团队的前提,而且其创新范式也是我国低碳经济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弘扬传统文化"和"对低碳经济创新的积极因素,实现低碳经济创新的跨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19.
汉民族“和合”文化观与社会和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和合"文化是中华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人和自然关系、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和合"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文化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来对叶梦得最大的争议就是认为他作为蔡京的门客,"以门户之故,多阴抑元祐而曲解绍圣"。从叶梦得与"绍述"权贵的关系、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的交游、对新旧法的评价等方面分析,叶梦得非"绍述余党",他同情元祐党人,反对立元祐党碑,与元祐党人及其子弟关系密切融洽,他对新旧法的评价客观公允,对绍述之政的批评也是正确的,不存在阴抑元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