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作为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理论成果,伽达默尔避开了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将解释学沿着历史的道路彻底贯彻下去,发展成为哲学解释学。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解释学文论将"历史性"和"时间性"引入哲学思维,肯定了文学研究中历史意识与时间距离的重要性。在其老师海德格尔的基础上,伽达默尔巧妙地将人类的理解活动与游戏、象征、节日这些与我们的经验直接相关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说明了艺术作为交往理解活动的本质。他的解释学文论充分肯定了在实现对对象的理解中,成见存在的必要性,强调了历史意识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要求突破成见的制约而自由、开阔地理解对象,完成对作品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解释学虽然象旧解释学一样仍然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但它几乎在“解释学并不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法”这个观念的支配下改变了每一个解释学命题的传统意义。新解释学为“成见”和“循环”正名,并把它们归结为理解活动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由于确信人是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语言问题就成为新解释学的灵魂。这些见解导致新解释学否定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表现在它不再承认理解的确定性和解释的客观性。由此,新解释学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从本质上看,新解释学意味着一种丧失了客观性的世界观,这就表明新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解释学的角度对翻译中的理解障碍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离不开解释。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包括两个方面,即历史时间间距对理解和解释的影响以及传统或成见对理解和解释的影响。作者认为,一部原著在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译本,同一原著又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的译本。译者必须研究学习以完善自己的前结构,从而尽可能地使译文贴近原著。  相似文献   

6.
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解释学还是现代解释学以及批判解释学对于理解都有许多论述和讨论。传统解释学的代表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使客观存在的本文意义结构得以自然展现的过程,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的过程,是精神的复制和重构的过程。他提出了“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必须理解”的著名论断。在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海德格尔的心目中,“理解”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在他看来,理解已经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理解中发展出来的。理解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学者把儒学当作历史对象进行研究,背离了古代儒学的切实面貌。理解真实的儒学需要回到历史现场,即儒学所建构的价值、思想与制度的整体性,并由此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因此,真正的中国研究,必须建构自身的方法论。中华古典政治是三代圣王奠定的德治合一,周代之后的古代中国包含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四个层次,贯穿这四个层次的便是儒学,由此相应的中国研究也包含这四个层次。在此,儒学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成为研究中国的方法,也是理解和把握儒学自身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目录分类法体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而“经”是这一价值体系的核心。本文考查了《论语》经典地位突出的过程,试图立足于解释学对这一过程说明,以求对如何传承儒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哲学解释学视野中的理解主要不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而是历史意义、存在意义的宣示,这一理论逻辑内在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后现代解释学主观地取消了理解标准问题;解释学(狭义)的理解是对语言性文本的理解,理解的直接目的是把握文本意义。理解存在是否正确的问题,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标准应当是文本意义,即作者通过文本符号所表达的思想,而不能以文本的字面意义、作者的主观意图、作者的自我理解、理解者的自我理解、权威的理解、共同认可、客观实践或理解的“实践”为检验标准。理解的标准具有客观性,应用标准检验的过程包含主观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目录分类法体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而“经”是这一价值体系的核心。本文考查了《论语》经典地位突出的过程,试图立足于解释学对这一过程说明,以求对如何传承儒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为“前见”正名是伽达默尔的一大贡献,然而它在布尔特曼的解释学中已经突显。任何理解总是受某种前理解的引导是布尔特曼坚信的解释学立场。解经不仅受到语言、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解释者的主观因素也必然渗透其中。然而,真正的理解是在此基础之上超越时间的距离,使当下与过去达成一种生命关联。所以,前理解的内涵在布尔特曼的解释学中被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它不只涉及现成事物,而且关涉解释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12.
1.东亚儒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对于中国自身的儒学传统的再认识、再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2.在对历史上帝国主义论述的东亚观(包括中华帝国、日本帝国时期)进行批判的意义上,东亚儒学研究也是完全有必要的;3.东亚儒学研究视野的确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并反省近现代东亚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4.东亚儒学研究可以为儒学走向世界、参与文明对话提供重要的契机,并能使东亚儒学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它的理解观为思考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以教师的“成见”为前提和基础的。教师通过与课程设计者“视界融合”,以“对话”为途径实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杨楹 《重庆师专学报》2000,19(1):5-10,24
本文主要对解释学思潮中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进行一番分析,文章认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思维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们关于“理解前结构”“和成见”,“传统”的学说中,他们通过对理解的前提,视角,本质予在历史的说明与规定,具体地论棕了“理解前结构、和“传统”,“成见”在理想,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凸现了传统,先见的地,人而映现出民 人们思想活动的内在(精神)结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主体思维方式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对人的理解活动,思维活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研究“思维方式”之主要特色,即在于突破思维方式研究的传统认识论框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置于生存论的架构中,强调主体思维的历史性,予我们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意义、理解与解释问题的学问,其教学语用学意蕴主要体现在:解释学注重解释和凸显原意,为实现师生话语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支持;解释学强调此在,关注生命,为实现师生自我理解开辟了道路;解释学重视历史效果,提倡视界融合,为实现师生相互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与夏皮罗就梵·高的画作《鞋》所进行的争论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前者主张对作品进行无成见的直观,后者则采取有成见的理解方法,两种方法分别源自现象学和解释学。不同的方法导致不同的结果,海德格尔之误在于没有严格实行现象学还原,以致把不合理的成见带入了作品;夏皮罗的成功则在于把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合理地统一起...  相似文献   

18.
德国解释学在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转变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清理和解释前人不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时间距离提到了重要位置,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同时阐发了它的诠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释学,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了解。解释学作为一门理论学问,来源于19世纪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是理解和解释诸多社会科学意义的哲学手段。解释学是一门西学,"西学中用"使探讨中国传统经典的解释学问题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学科性质与学科定位问题是我们系统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这一门学问之前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学科性质的根本特征;这样,在学科定位上就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科学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及其规律性的反思性、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