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邱涛 《教师》2010,(21):123-123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是20世纪美国诗坛上第一批重要的诗人之一,曾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他也是美国诗歌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承接人。正如露易丝·博根所说,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诗正像一根铰链,把美国诗歌从19世纪的多愁善感带向了20世纪的残酷现实和真实内心。  相似文献   

2.
邱涛 《教师》2010,(18)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是20世纪美国诗坛上第一批重要的诗人之一,曾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他也是美国诗歌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承接人.正如露易丝·博根所说,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诗正像一根铰链,把美国诗歌从19世纪的多愁善感带向了20世纪的残酷现实和真实内心.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黄遵宪是开一代诗风的卓越诗家;黄遵宪诗的独特价值,在于他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中,开阔了中国传统诗的新视野;作为晚清诗人,其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于——怀疑固有的秩序,并试图打破构筑数千年的坚固壁垒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形成为我们所称道的“传统”,在于古代诗人的创作机制,这样的机制同样会在现代中国体现出来。占典诗人创造了古典传统,对于现代诗人而言亦然,正是现代诗人的创造,使新诗形成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5.
黄景仁是清代中叶乾隆时期诗坛上迥异于流俗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大胆抒写寒士的不平之呜。文章试图以“好作幽苦语”为核心,梳理其文学思想,探寻其“幽苦语”背后的深层原因及丰富内涵,进而上升到文学创作的表现层面:执着地写诗人之诗。  相似文献   

6.
明代性理诗人有其遵循的较为稳定的诗歌传统,大致可分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他们认为《诗经》义理完备,存乎天道,是诗歌创作的经典范式和最高标准;陶渊明的性情和诗风高度契合性理诗人的理学思想,故有道者之诗多效陶;杜诗拘于声律对偶,工夫义理不及《诗经》,但其诗风雅健,且有道学气象,而致性理诗人疑杜与崇杜并存;以邵雍、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名家的诗歌乃合乎天道者之言,明代性理诗人热衷对此鼓吹宗尚,由此形成了因承有序且相对封闭的诗歌审美传统。这四种传统对应了理学与诗歌深度融合的四重理路。以理学为核心,以与理学的关联程度为半径,可以将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传统划分为四个圈层,依次是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最终聚合为一个兼备诗法、诗评与诗作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凉山彝族诗歌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的十几年的发展,其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诗群。他们的作品中散发着一种原生化的文化气息,这是依靠现代意识的创作思维与理念,重潜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源头,创造出属于彝族自己的诗歌话语,表述着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在诗歌的主题、体裁、手法、语言等方面都延续和更新了传统,以一种崭新的诗学观和诗艺实践,开启了民族诗歌更高、更新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客籍诗人蒲风是中国诗歌会中最优秀的诗人之一。1924-1934年间,蒲风创作了大量的进步诗歌,出版了代表作《茫茫夜》,并发出了鼓动民众大胆破坏旧社会的呐喊声。1932年他加入"左联"后,自觉参与中国诗歌会开展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积极倡导诗歌大众化运动,不但用诗歌纪录了20世纪30年代灰黯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情状,还通过创作诸多可以谱曲传唱的短诗践行了其诗歌歌谣化的诗学理念。  相似文献   

9.
面临现代化浪潮的强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何种反应以及如何适应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之一。而要给传统文化予以定位,也只有把它放在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中才可以得到恰当的说明。这种国情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政治上“中央要有权威”、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上的“双百方针”,与此相应,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集团主义特征、务实主义精神和“厚德载物”的融摄性自有其优劣得失,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将得到“扬弃  相似文献   

10.
特立行吟的"苦瓜"诗人——白连春诗歌创作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连春是一个在煤油灯下用生命写作的诗人,凭着对诗歌的执著,默默地学会了忍受和承担。懂得了诗的真谛,体验了底层求生者的艰难、困苦与抗争。对泥土、庄稼的钟爱与抒写,成就了他的诗名。他又是一个特立行吟的苦瓜诗人,他孤独艰执地从乡村行吟于城市,先以土地入诗,后涉及到城市的人与事。他以自身的生存体验,歌唱了亲人、农人、泥土、庄稼,在与它们亲密接触的疼痛和泪水浇灌中寻求诗意,捕捉潜伏在生命体验中的脉搏,构筑在时间轨道上运行的生命境象。当前,白连春诗歌存在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企图在孤独艰执的城乡求生路上行吟灵魂的栖居之地和倾诉底层人那份良知的温馨归属;用挂在眼角的泪水追寻人生的梦想之灯;饱蘸着对埋在泥土里的乳汁的恩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英国历史教育发生了较大变革,从"大传统"走向了"新历史科",并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得以巩固与发展。具体变化过程为:20世纪前半期历史教育受"大传统"支配;50~60年代历史教育"处于危机中";70年代中期"新历史科"初步确立;80~90年代"新历史科"巩固与发展。英国历史教育的百年嬗变,可以为我国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枣是中国先锋派代表诗人。他的诗以现代手法演绎对传统的依恋。以“静”传“动”,“动”、“静”结合营造出的意境展示了诗人非凡的空间领悟力。所用象征的背后有着完整的表意链条。善于营构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  相似文献   

13.
贵州乡土诗人赵卫峰在新时期社会转型的大潮下,与时俱进,以其对新时期乡土诗歌的独到理解,用诗歌的创作去实践着自我乡土诗歌理念,力求在新世纪乡土诗歌的创作上,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寻求一种和谐,推动中国乡土诗歌的创作乃至新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树勋是广西岑溪人,他的诗集《竹庐诗存》出版于1945年,所收录的作品均是旧诗。这些诗,从思想内容方面看,它侧重于表现诗人个人的际遇和感受;从形式方面看,它较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表现方法,有较浓郁的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作为本地不多的诗人中的一个,陈树勋的作品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从七十年代后期至上世纪末,先锋诗经历了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到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等一系列巨大而繁富的变迁,构成了一个动态化的艺术序列,想要彻底地追根探源、廓清脉络已经越来越不可能,现代评论的一个普遍的经验是当概括无从下手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描述的方式,就这个题目来讲,言说的方式也许恰好是一个可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坛上,在男性悼亡诗赫赫诗名的光芒背后,女性诗人的悼夫诗也别具特色。明清桐城闺阁才女的悼亡诗多感怀伤己,抒写亡夫之痛、孀居之苦与守节之悲。且与男性悼亡诗相比,女性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思与丰富的情感,诗作具有以下特点:哭诉衷肠,直抒胸臆;化用意象,情思细腻;借梦传情,一往情深。  相似文献   

17.
在众声聒噪、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时代,白连春带着泥土的芬芳,孤独偏执地行吟于乡村与城市,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着农民、大地、庄稼、以及漂泊中的孤独和血泪,以他特立独行的诗歌创作塑造了一个大地之子形象,显示了一个诗人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王一桃是香港文坛享有盛誉的一位爱国诗人.他坚定不移地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创作原则,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一审美创作原则的精髓概括为"示人以真,导人以善,给人以美".他强调诗是真善美最完美的结晶,认为诗人笔下只有流露出生活的真,心灵的善,艺术的美,其诗才具有活生生的生命,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20.
刘家骥 《红领巾》2004,(6):98-100
当今诗歌,否定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关心社会,反意象,消解诗意,审美标准迷失、混乱,尤其是“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应建立诗歌共同的审美标准,以有利于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诗歌的审美标准是:一、真、善、美.二、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或热情激荡、动人心.三、诗家可读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