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0年10月,河南洛阳的考古人员在邙山地区发掘了一处大规模唐代壁画墓葬。在墓道天井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具奇怪的骸骨——并非正常躺姿,而是蜷曲成一团;骸骨旁边既没有棺椁,也没有墓葬边缘痕迹;加之骸骨上方均为虚土,考古人员判断,这是一具盗墓贼的骨骸。经检测,该盗墓贼是一个45岁左右的男子,死亡时间距今至少500年。他可能是在挖掘盗洞时因塌方而被活埋致死。像这类盗墓的事情,每逢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研究人员提取了38具来自公元800年至1800年印度路普康湖(俗称"人骨湖")的人类骸骨的DNA,分析鉴定出了3个属于不同祖先的类群。这些骸骨因多次事件而堆积在此,时间相隔约1000年,其中14名个体可追溯至公元1800年左右,其祖先具有典型的东地中海人特征。  相似文献   

3.
震惊:伦敦1/3人口突然集体死亡 20世纪9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们在东伦敦斯毕塔菲尔德市场的一个巨型墓葬坑中,发现了许多中世纪时期的人类骸骨.随后,伦敦考古博物馆在1991年至2007年间,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这是伦敦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活动.结果在巨型墓葬坑中发现了约万余具中世纪骸骨,遗骸显示的死亡人数总量可能多达1.8万人.放射性碳元素测年显示,这些人死亡的时间约在1250年,伦敦当时约有5万左右人口,当时的死亡人口竟然达到了当时伦敦总人口的1/3,这肯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造成的. 那么,究竟当时发生了什么大灾难呢?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份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遭遇臭沼泽     
《科学大众》2011,(10):28-29
“啊!”疯狂找钻石的大胡子冷不防地尖叫一声。披风和黄尾鸲回头一看,大胡子不知道见着什么了,连钻石都扔掉,连滚带爬地跑过来了。“骸骨,有骸骨!”大胡子结结巴巴地说。黄尾鸲也紧张地往披风身边靠。披风对着大胡子喊:“你这胆小鬼!身体壮得跟头黄牛似的,还怕什么骸骨!”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美国挛生兄弟安尼和泰勒在加勒比海上用电射枪捕获了一条虎鲨,从鲨腹中发现一副畸形,骸骨,上半部呈人形,下半部呈鱼形。动物学家莫里斯博士认为,这骸骨属于半人半鱼的海洋生物,极有可能是人们传说中的美人鱼。  相似文献   

6.
在一些古代墓葬的遗址,或者刑事案件的现场,常常会发现死人的骨骸。在有的地方,甚至发现了上百人的骸骨坑。这些骸骨到底是怎么聚集到一起,这些死者又是怎么死亡的呢?好在现代科学已具备让骸骨“张口说话”的技术。研究人员根据骸骨上的记录和相关历史文献,就可以揭示其中的秘密,让这些骸骨的真相大白于世。沉默的骸骨人的身体内有206块骨骼。这些骨头和肌肉一起,为人体支撑起偌大身躯。并在大脑、脊髓和内脏等器官的协调配合下,使我们在这个大千世界中保持生命的活力。而在人死后,埋在地下的骸骨则像一本书,它记录着死者活时的经历。正因如…  相似文献   

7.
北京时间1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在意大利的一个古罗马居住地,考古学家发现一些死婴骸骨,有的散落在工场的地面上,有的在靠墙的位置,有的在一座别墅周围,其中包括头骨、臂骨以及其他骨骼。这些骸骨的年代可追溯到7世纪,部分混杂在猪、山羊和绵羊的残骸之中,揭示了当地人对死婴的漠视。考古学家表示在古罗马的部分地区,人们会像丢垃圾一样遗弃死婴。  相似文献   

8.
朱小虚 《知识窗》2014,(23):23-23
好莱坞,不仅有无与伦比的电影工业,还因著名的拉布雷亚沥青坑闻名于世.它被发现于一百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期骨骼宝库,如今已共出土了231种史前动物的一百多万根骨骼化石.可是,当数千具恐狼的骸骨展现在专家面前时,人们还是震惊了。  相似文献   

9.
煤气炉史话     
最早研制煤气炉具的是法国人菲利普·鲁本 ,他于 1799年 9月 2 1日获得了用煤气照明和取暖两用装置的专利权。第二年 ,鲁本在巴黎的一家饭店里 ,自己花钱装置这种设备。由于鲁本的装置会散发出难闻的臭味 ,所以不受人欢迎 ,没有得到推广。尽管如此 ,他仍以极大的热情继续研究和改进这种装置。180 4年 ,在拿破仑举行加冕礼的那天 ,鲁本在巴黎的一条街上被人杀害 ,煤气炉具的研制工作中断了。世界上第一只供厨房用炒菜的煤气炉具是由英国北安普敦瓦斯公司的副经理詹姆斯·夏夫在 182 6年发明的。他将自己发明的煤气灶装在自己的厨房里 ,用来烤…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的话: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步辐射应用专家洗鼎昌院士于今年4月7日不幸辞世,噩耗传来,编辑同仁扼腕恸绝。冼先生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我们无需多言,遗憾的是这位深具人文修养的科学家,曾经应允为本刊撰写一篇有关科学与音乐的文章,如今人琴具亡,神与物游,我们决定临时打破本刊不登旧文的老例,精选出先生的两篇美文,以及记者何华1996年对他的采访,辑成下面一个专栏以表达对逝者的纪念。以上提到的三篇文章均出  相似文献   

11.
压力锅小史     
压力锅是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普通百姓的厨房的 ,但是 ,它的发明却可以追溯到 1 7世纪。1 679年 ,正值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国内迫害新教徒 ,当时的法国物理学家D·帕潘为了躲避这种迫害 ,就跑到了德国 ,在异地他乡艰苦的环境下 ,他仍坚持研究液体的性质。有一次 ,他登上一座高山 ,所带的干粮吃完了 ,不得不煮马铃薯吃。他将马铃薯在滚开的水中煮了很久 ,可是 ,当他吃的时候马铃薯却还是夹生的。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思考。帕潘对于这一偶然发现的现象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大气压和水的沸点之间存在…  相似文献   

12.
猎杀者2049     
吕翎 《发明与创新》2011,(1):I0046-I0049
一 梅利兹荒原是一片沙砾之海和死亡之海。这儿一望无际地堆砌大大小小的石块,来自沙漠边缘的风将这些斑驳的岩石风化得伤痕累累。干涸的河床里点缀着荒原生物白森森的骸骨,各种奇形怪状的岩石成为出没在这一带的危险的猎杀者们的天然掩体。  相似文献   

13.
科苑 《金秋科苑》2010,(22):94-95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将两名字航员送上月球,尼尔&#8226;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下舷梯,随即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这对个人来说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这一年,阿姆斯特朗39岁。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阿姆斯特朗自幼便对天空十分向往。两岁那年,父亲带他去观看了一场飞行比赛,这一次的经历唤起他对飞机的好奇心。六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坐上了一架由三个发动机发动的飞机。从那时起,阿姆斯特朗与航空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正>有一位老人,在他充满崎岖、坎坷的人生履历中,有长达58年的时间与水结缘、相伴。在这50多年中,他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开创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水处理技术与工艺,不断将中国城市给水排水事业推上更高的台阶。如今,已82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与众多年轻人一道赶超国际最高水平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蔡之岳 《知识窗》2001,(5):44-45
1999年4月,我们这支“远征探险搜索队“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目的仍是寻找当年马洛里和艾尔威尼命运的线索.这两位英国登山先驱于1924年6月8日失踪,此后的70多年中,曾有两次关于他们命运的消息:1933年,一支英国远征探险队在珠穆朗玛峰半山腰曾经发现过一把破冰斧,上面有一些标记,证明这把斧头的主人是艾尔威尼;1975年5月,一位名叫王红宝(音译)的中国登山运动员曾经在距离这把破冰斧不远的下坡处发现一具风干的尸体,据他当年描述,那具尸体“样子像英国人“.……  相似文献   

16.
陈氏定理创立者陈景润院士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人们无不为这颗数学巨星的陨落而深感悲痛和惋惜。1953年我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时,陈景润刚提前一年毕业,他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后因不适应中学教师的工作而被辞退。1955年2月,厦大王亚南校长将他调回母校,安排在数学系资料室工作,我这才认识了他。  相似文献   

17.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是当代俄罗斯文坛最具实力和声望的作家之一。他1937年3月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4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捷尔任斯基军事科学院从事了五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有一本数学专著问世。  相似文献   

18.
正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科院数学所等机构任职,1957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5月7日逝世。吴文俊对数学的主要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其工作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蓝月 《今日科苑》2009,(11):33-33
美国病毒学家R&#183;杜尔贝科1986年5月7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他指出:“人类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该文后来被称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  相似文献   

20.
次声灾难     
1948年,荷兰“乌兰格·米旦”号舰通过马六车甲海峡时,舰长突然发出呼救信号,说舰上官兵均已死亡,死神也正向他走来。当救生人员赶到出事海域时,只见一具具尸体全躺在甲板上和船舱里,共计120多人,连警犬也未能幸免,船上所有物品原封未动。当时没有人能说清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件神秘的案件终于被人们破获了,凶手不是人,而是一种看不见听不到的次声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