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申报>作为我国第一份商业性的报纸,无论是在内容安排、报道的方式上,还是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上,对我国后来的报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申报>创立早期,由于成功的社会新闻报道,吸引了更多的读者,使得<申报>扩大了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加了销路.可以说,社会新闻是早期<申报>的主要特色之一.<申报>初期的社会新闻报道将案件的报道作为报纸的重要来源,刊登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官民纠葛.在<申报>初期的社会新闻中比较著名的社会新闻事件有"周老付冤案"、"杨乃武案"、"杨月楼案"等.  相似文献   

2.
杨乃武案是晚清震动朝野的四大奇案之一,因其案情冤屈,翻案曲折困难,最终得以平反,至今仍广为传唱。杨乃武案发生后,余杭民众之间口耳相传、说法多样,《申报》与后来的电视节目总结人际传播内容,对杨案进行大众传播,推动杨案为更多人所熟知,在一百三十多年里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杨乃武案传播有了更加深刻的映射,实现了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在这一过程中,杨乃武案的口头流传与大众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传播情景。  相似文献   

3.
晚清二名案要犯落居龙江省晚清二名案,指太监安德海被斩杀案、“杨乃武与小白菜”奸杀冤案。安德海,直隶肃宁人,太监。入宫后,深得慈禧宠爱,他也随之胆大妄为起来。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安德海以赴江南督办龙衣为名,  相似文献   

4.
清代末年,吏治腐败,冤狱叠起。光绪初年,朝廷对“浙江余杭县民妇葛毕氏毒毙本夫葛品连诬攀举人杨乃武因奸同谋一案”,几经审查,“葛毕氏等俱已供出实情,屡有严刑逼令照依原供”,“实与杨乃武无干”。此案使清各级刑狱之黑幕昭然若揭于天下。此后,不断有震动朝野的冤案出现。到光绪十年止,全国共发生四大冤案,除浙江葛品连案外、还有江宁三牌楼案、云南报销案与河南呼冤案。这些案件使“大小官僚获谴者多人,皆大狱也”。本文拟对河南呼冤案进行个案分析,希图从中找出清末冤狱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申报》和“杨乃武与小白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此案搬上戏剧舞台,更是传得家喻户晓.人们知道,这起冤案最后是由慈禧给平反的,主要得力于浙江18名地方绅士联名向都察院呈控,但此案平反,也有《申报》的一份功劳.宋军同志的新著《申报的兴衰》,有一节详细叙述了《申报》报道此案的经过,称这是“中国近代报纸最早发挥舆论监督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6.
云南警察杜培武在野蛮审讯下屈打成招险遭冤杀的经历曾被形容为"惊天冤案",在司法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过一定的震动。一年前,我以一名读者的身份从报纸上得知了杜培武的遭遇,仍记得那时看完报道的感觉是气愤而震惊。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机会代表《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杜培武,从而走进这个轰动全国的刑讯逼供案的内部。  相似文献   

7.
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播放后,观众兴趣很广。但文艺和历史是有差距的。陈镐汶撰《申报与杨乃武冤案》一文,说明当年《申报》的报道评论对于平反杨乃武、毕秀姑冤情的作用,也披露了一些案情真相。  相似文献   

8.
《申报》对清末杨乃武案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跟踪报道。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本文认为,《申报》主要采用了情感化叙事来激发大众情感,从对香艳故事的猎奇到期待案件的水落石出,进而转化为对中国司法弊端和官场恶习的批判。《申报》的长期报道与情感化叙事不仅影响了案件结果,也提升了报纸的销售量和公信力,还开启了近代报刊媒介审判和舆论监督的先河。大众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被杨乃武、《申报》、清政府等以不同形式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
《新闻研究资料》总第六辑刊登了徐载平的文章,题为《申报关于杨乃武案的报道始末》,其中谈到《申报》“初次报道”的时间是1874年4月18日。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笔者查阅原报得知,《申报》关于杨案的第一次报道是1874年1月6日,也就是说,案件发生一个  相似文献   

10.
作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曾经轰动一时。此案涉及大量清代的法律制度。本文我们即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对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份重见天日的珍贵档案据1994年12月17日的《京郊日报》报道,有关人员在北京西南白带山下千年古刹云居寺清理文物和档案时,发现了一份清代《钦差查办事件》奏折手抄件。该钦差查办的事件,竟是名传遐迩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大冤案! 《钦差查办事件》奏折共7页,1175个字,全部用毛笔恭楷书写。《京郊日报》还披露,这是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三十日法务大臣沈家本写给光绪皇帝关于复议杨乃武案件的奏折,提出该案尚存在诸多疑点。应该说,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在今天得以家喻户晓,多是缘于戏曲舞台和电视荧屏,但那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而非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申报》"杨月楼案"的报道过程,发现《申报》的新闻报道因为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明确报纸的民间定位、善加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探索新闻业务,才会使得杨月楼案的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赢得良好的民间口碑,提升报纸的民间形象。这些报道经验对于现代媒体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难临头 比起刘知县对杨乃武的心存芥蒂,他的儿子刘子瀚对杨乃武则可说是恨之入骨了.刘子瀚恨杨乃武,与小白菜毕秀姑有关.不过关于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史料记载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4.
新闻真实性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松  唐天啸 《现代传播》2001,(6):128-129
1999年初,北京一家报纸登了一篇消息《中国发现160岁老寿星》,不仅登消息,有的报纸还报道了这位“老寿星”的养生经,搞得沸沸扬扬,炒遍大江南北。可过了不久,有家报纸用《99年假新闻第一案》的标题,揭露这是一则假新闻,是20年前的假新闻卷土重来,是有人借“老寿星”办班赚钱的宣传伎俩。采访者是个聘用记者,压根儿就没有见过“老寿星”本人。凡是刊登和转载此报道的报纸都被“涮”了一回,被人戏弄,无比的尴尬和遗憾。 这种无中生有的假社会新闻,只是贻害受众,败坏传媒名声,有的涉及政策、法规的造假,其危害性就…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等人出于他们的政治需要,伙同江青制造了"华北山头主义"冤案。这起冤案起始于:1968年3月24日晚,林彪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杨余傅事件"。林彪在讲话中说道:"杨成武的主要问题,是山头主义,杨成武、傅崇碧长时期在华北、北京军区工作,华北山头主义有历史性,从晋察冀时期就有。有这个问题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发生叛党的行为,反党的行为……""杨余傅事件"后的第二天,林彪于3月26日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报纸在中国社会中是否一定扮演着趋向革新的现代化引擎角色?20世纪30年代广州商办报纸对一桩女子杀人案持续近4年的追踪报道,为审视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个案。对于公安、司法机构主导的法律进程,案件报道亦步亦趋紧随当局步伐,既不主动趋新也不主动趋旧,这种迎合与其说是报纸受强权压制的结果,不如说是报商与政客利益共谋的结果;对于公安、司法机构无意介入的家庭性别伦理,案件报道充分运用报纸的"自由"空间,对案中男女当事者褒贬分明,表达出明显趋旧而不是趋新的倾向;对于此案所对应的妾制存废问题,报道者通过把此案表达成"大妇残害妾侍"案,在废除妾制的新式家庭理想与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旧式家庭伦理之间寻求妥协,将"善待妾侍"的"旧酒"装进"男女平等"的"新瓶"。广州商办报纸对此案的新闻表达,虽不足以推翻中国近现代报纸的"现代化引擎"角色,但足以证明其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大难临头比起刘知县对杨乃武的心存芥蒂,他的儿子刘子瀚对杨乃武则可说是恨之入骨了。刘子瀚恨杨乃武,与小白菜毕秀姑有关。不过关于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史料记载却不尽相同。《清稗类钞·狱讼类》“杨乃武被诬杀人案”条记载:“邑令刘锡彤有子逾冠,闻其(指小白菜毕秀姑——引者)名,一日遇诸途,尾随之,密以意示衙役,使谋之,久之通焉。邑有杨乃武,同治癸酉举人也,丰采甚都,当为诸生时,已与毕通,为锡彤之子侦悉,妒之。已而乃武捷秋试,毕欲委身事之,谋既定,锡彤子知之,益愤,将谋所以陷乃武者。”刘知县青春年少的儿子刘子瀚早就听说毕秀姑长…  相似文献   

18.
《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是该报创刊早期一次影响深远的报道活动,客观上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这说明《申报》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由于有了新闻媒介的参与和社会公众的主动回应,这次舆论监督突破了中国传统的舆论监督模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9.
陆其国 《浙江档案》2003,(10):38-40
审案升级杭州知府陈鲁看了刘锡彤报上来的材料,觉得据此并不足以定杨乃武、毕秀姑死罪。为进一步了解此案详细内容,陈知府下令余杭县把人犯连同全部案卷送杭州府,再行复审。刘锡彤知道杨乃武与毕秀姑是屈打成招的,一旦他们翻供,那他的努力就全部白费了。想到这里,刘锡彤觉得应该马上做些什么。1874年10月12日,刘锡彤亲自押送杨乃武、毕秀姑来到杭州府,并开始了他的行贿行动。行贿对象上起知府陈鲁,下到衙门里的勤杂人员。得了刘锡彤好处的陈知府心领神会,所以当第一次提审杨乃武和毕秀姑时,两人刚喊了声:“大人,冤枉呵——”,就被陈知府不耐…  相似文献   

20.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是一张报纸综合报力的标志。一张报纸,如果只是大量的信息,只是一些典型,而不能提出新的思想,特别是转折时期说不出新话,恐怕没有什么竞争力。言论在报纸上经常配合新闻报道发表,但与新闻报道不同。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曾这样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捧给读者的一个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