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安画派"画家以"不断探索"的艺术追求开创性地完成了对西北地域题材绘画的挖掘,将沉寂千年的西北推向了中国艺术的中心舞台,确立了西北地区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新版图。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对"长安画派"以"不断探索"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内核,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代表的艺术实践方法,以"写意精神"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气质作了较为深入的解读,旨在找到"长安画派"艺术精神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对西北地域题材中国画创作所产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俞瑜 《文化交流》2016,(1):78-81
正陆俨少先生是浙江画院首任院长。作为20世纪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陆俨少先生的作品全面吸收了历代经典山水画家的技法,学古又不拘泥于古,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对近现代的中国画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5年春天,首届"陆俨少奖"揭晓:共评选出金奖2件,银奖3件,铜奖7件,优秀奖20件。这是首个以浙江国画大师命名的绘画奖项,也是一项由浙江画院为学术指导、具有中国画学术权威的全国性专业艺术活动。陆俨少艺术院坐落在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嘉定城区东大街358号,毗邻  相似文献   

3.
正清代名重一时的新安派布衣画家戴本孝,善画山水,艺术上主张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而"我用我法",画山水尤其强调"师法自然""以天地为真本",并以篆刻"师真山"(见封底)为铭。人类社会师法自然创造出了无数人间奇迹,是不断认知自然的智慧升华。就画艺本身而言,"师真山"少不得临摹前人山水画作品的研习历程。所临习前人作品的山水,已非"真山水"矣。因而,"师真山"所创作的那已非"真山"的山水画作却是由画艺展现的  相似文献   

4.
冰雪山水画家的黄山情结 于志学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南黑北白、南虚北实、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和"墨有韵、白有光"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中国画新的样式——冰雪山水画.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7月7日-21日,深圳青年旅美画家韩梦云个人画展《无定/In Between Islands》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画家结合西洋传统油画艺术手法于中国山水和道法自然的无限无形,展示了抽象又彼此共振的世界,表达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和谐沟通。"无定"由四组油画组画、一组瓷板画与一组水墨画组成,分别是"洗心"、"游心"、"在  相似文献   

6.
五代、宋初山水画名家辈出,风格多样,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颠峰阶段"的过渡时期。范宽亦是"颠峰"的创造者之一,用不凡的画技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其气势、内涵、画技雄居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画家。  相似文献   

7.
孙克 《文化交流》2016,(2):46-47
正刘祖鹏生活在浙江湖州,擅长画江南水乡风光。从他的作品里,我感觉得到他对这块土地有深深的眷恋,也正是这江南水乡,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他凭借出色的艺术天分和格外的勤奋,终于成就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画风的中国画家。观刘祖鹏的山水画,有种别开生面的感觉。他的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水墨山水画风,不但在北方画家中找不到,就是在盛行此种水墨技法风格的浙江,好像也很独特。中国山水画历来有南北之分,从地域的不同所造成的人文特征看,形成某些差异显然是客观存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上,中国画已经成为收藏家的宠儿,古老的中国画在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依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新典雅的风貌为国人喜爱并吸引着众多的收藏者。今天的画家,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画家更多了几分优裕,多了几分自豪。但画家前所未有的被唤起的经济意识以及绘画本身给画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从创作理念、形式构成、艺术内涵、绘画语言等多个方面评析了几位表现主义绘画代表画家的作品,先后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国抽象主义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占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东北画家中有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令人振奋,大家都想为中国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想把东北的气势、东北的风格进一步推向中国画的最前沿,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上充分展示东北创作群体的特质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丰富性。处在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遗留之中的东北画家,准确地把握和确定自身地域的文化精神,无疑对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绘画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画人物画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也成为了最富有成就的时期。一些才华横溢和开拓进取的画家,他们以睿智的思维、宏观的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在观念、方式和方法上进行着新的创造,这不仅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本期介绍的陈政明先生,即是中国当代画坛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画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这国粹在当代怎样实现中西技法和艺术精神有机完美结合,进一步展现民族风采,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家李延声锲而不舍地探索与创新引人注目。李延声教授早年就读广州美院附中,而后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1978年入中央美院中国画研究生班深造。先后从学于3个最好的美术学院,接着在中国画研究的最高机构——中国画研究院连续工作20余年,有着如此经历的画家并不多见。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练就了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培养了他为振兴中国画的献身精神。他知道,绘画不分中  相似文献   

13.
申菡 《文化交流》2013,(8):63-65
他有着扎实的科班背景,以历史画和肖像画创作见长,用油画、中国画、素描以及综合材料等形式多次参加过全国美术展览。可正是这样一位"传统"画家,近年来却又把目光投向了"不传统"的艺术形式——汉字立体化,希望以此作为突破口,拓展现代植物化融绘审美理念。为了了解这"植化"旨趣,我拜访了他——在艺术天地中神飞的顾盼。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企业文化》2011,(25):90-91
大土三阳(李孝回、晓辉)。字承德,号大土三阳。中国山水画家,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大土三阳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专业学士、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作研究,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15.
《职业圈》2011,(25):90-91
大土三阳(李孝回、晓辉)。字承德,号大土三阳。中国山水画家,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现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大土三阳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得艺术专业学士、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创作研究,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16.
宋代以前诸多诗人的创作使潇湘地区具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深深地浸润到绘画领域.宋代以后不同画家的众多"潇湘八景"画卷又恰好诞生于中国以绘画为主体的内在精神写意的转型进程中,因而蕴含着比前代绘画更为丰厚的人文内涵,也更多元地承载了画家们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潇湘八景"才成为中国乃至海外经久不衰的大画题.牧溪的<潇湘八景图>流入日本后,引领了日本水墨画的发展,对日本美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广泛波及造园、文学等艺术领域.流入日、韩的"潇湘八景"同在中华大地一样保留着其诗画交融的特性.潇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园林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其文化景观创作与山水画和山水诗互相影响,形成了众多的融物境和情境于一体的审美主题原型,并在中国园林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移植和再创作,从而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传承中的美学基因.北海和清漪园作为现存的皇家园林代表作,集众多审美主题原型之大成,其在山水文化景观优化过程中所运用的高超移植和创...  相似文献   

18.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最负盛名的画家、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已驰名中外。他的许多艺术见解、美术论文和教育思想在美术界和艺术理论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0多年以前,吴冠中先生就在西洋绘画民族化的天地中苦苦耕耘着。70年代中期他又同时拿起中国画的笔墨,以寻求更新更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途径。画集《寰宇觅知音——吴冠中90年代作品选》是继外文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吴冠中画集》之后又一本图文并茂的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以前,西方和中国都强调诗画相通论。18世纪,西方逐渐开始强调诗画相异论,而中国则继续坚持诗画相通论。王维从山水画创作实践开始了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画中有诗”路子;苏轼从文艺理论的高度引领了古代文人画的诗意创作,推动了诗画一律化进程;倪瓒的山水画创作达到了“画中有诗”和“诗画本一律”的艺术巅峰。中国古代山水画之“画中有诗”,就是象外之意、画外之音,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画家的丰富意绪,是画家对历史、社会、自然、宇宙、人生等诸方面有了深刻体验之后通过画面所渗透出来的浓郁情感。画中有“神”,画中有“意,”画中有“我”的创造,也就是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的自然观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为发端 ,中国文学艺术出现了最具民族特色的两大种类 :山水诗与山水画。由此 ,中国审美范畴中出现许多与“山水”有关的范畴 ,其中最典型的是“自然”,“自然”的审美范畴一俟产生 ,它又成为一种规则和标准 ,不断地制约、规范着具体的文学艺术创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