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儿14岁了,六年级学生。 她至今没有参加过任何补习班,她也不会任何乐器,尽管她的妈妈是音乐教师。在她很小的时候,我观察过她,对音乐没有敏锐的感觉,也没有特别的兴趣;也曾尝试着教她在黑白键盘上稚气地触摸,但很快她就厌倦了。于是,我再没有教过她钢琴,心平气和。因为音乐老师的女儿不是非要喜爱音乐,也不是非要懂得器乐。她有属于她自己的爰好,任何孩子都不是父母的复制,父母也没有权利要求孩子顺应自己的爱好,难道不是吗?  相似文献   

2.
在家教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有50%左右的家长反映,孩子曾有说谎的现象,下面这些实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考试成绩不好。四年级的小民期中考试算术没有考好,他悄悄找到姑姑,让特别疼爱自己的姑姑代替父母参加家长会,以便逃避父母打骂。初一的小均将考试分数涂改,65分变  相似文献   

3.
顾连梅 《家长》2014,(8):97-99
“老师,骁骁这次考试成绩怎么样啊?有进步吗?”骁骁的母亲在电话里焦急地问。“各科考试成绩还没有汇总,过几天就可以告知你了。”“哦,请您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啊。谢谢啦!”骁骁的父母总想在第一时间得知孩子的考试成绩,而骁骁则与父母形成鲜明对比:父母着急,他不急,父母在乎考试成绩,他对考试成绩似乎无所谓。仿佛学习是’父母的事,而不是他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情理交融,使后进生愿学。后进生厌学数学的原因是很多的,有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因素。这要求教师摸清情况,对症下药。小刚是我曾教过的一个厌学数学且成绩极差的学生。我了解到,小刚三岁时父母离异,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他母亲因过度忧郁,患了精神病,并投河死了。对这样一个孩子,我给他以爱和温暖,并号召同学们要真心关心他。渐渐地,他曾经冰冷的心开始融化,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学数学的态度端正了,我加强对他的辅导,他的数学学习成绩呈直线上升,学习兴趣也日益增强。   查漏补缺,帮后进生扫清学习障碍。数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情理交融,使后进生愿学。后进生厌学数学的原因是很多的,有自身的,也有来自外界的因素。这要求教师摸清情况,对症下药。小刚是我曾教过的一个厌学数学且成绩极差的学生。我了解到,小刚三岁时父母离异,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不久他母亲因过度忧郁,患了精神病,并投河死了。  相似文献   

6.
父母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可以预测儿童未来的行为问题李辉曾在北京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及教学工作多年,1997年到香港学习工作,现任香港教育学院讲师。他曾对京港两地的儿童进行过长期追踪比较研究,并广泛接触儿童的父母,因此对两地的家庭教育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对120名香港幼儿进行过个案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香港平均有24%和27%的家庭日常是由(外)祖父母或者菲佣来照顾孩子的,有38.1%的父母很少陪伴子女,部分父母(11.9%)甚至根本无暇陪伴子女。统计分析表明,父母陪伴子女时间的长短与孩子行为表现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r=.742,p<.001)…  相似文献   

7.
他从小就是一个孤独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他曾给人擦过皮鞋,做过童工。由于父母的工作时常变动,他们经常搬家,而他也常常跟着变换学校,有一年他甚至曾在4所学校上过学。陌生的环境让他养成了沉默寡言的习惯,他不敢与人接触。从来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清贫”一向是我生活的坐标,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我们,鲁迅曾说过:“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这一句句警言,无时不刻不环绕着我。我作为一名高职生,要在学校生活5年,5年是不多,但我要在这5年中慢慢长大,而父母却一天天地衰老。可我还要已操劳了大半生的父母养育5年呀!5年哪!父母用血汗挣来的钱,能用来摆阔吗?不,绝不能,因为这每分钱都代表着父母的心呀!爱迪生小时靠在风雨里卖报一分一分积攒钱上学,做实验,从没有吃过好东西,也没有享受过。邓小平在留学中一边打工,一进学习,在那简陋的洋房…  相似文献   

9.
孤独的孩子是没有快乐可言的,并且变得孤僻、冷漠、内向、怯懦。在放飞孩子,让孩子多一些同伴的同时,做父母的还应与孩子多接触。陪孩子一同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过玩演绎着社会,换言之,在孩子的眼里,玩的世界就是社会的模样。父母为什么不能参与进去,成为孩子世界中的一员呢?只要你循着孩子的逻辑,不做捣乱分子,孩子会格外开心的。比如同孩子一起下棋、搭积木、踢足球等。一位家长曾介绍过他的一个观点:玩学,即以学习为玩的内容,把学习当作一种玩乐,让孩子且学且玩,既有学习收获,又有玩乐之趣。这真是高明的见解。他的…  相似文献   

10.
榜样的力量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成长。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乔桥是我朋友的儿子,他今年刚满10岁。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孩子,他热情、聪明、乐意助人。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出色的外科医生,也是宽容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和儿子在一起,但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他们大多是从自身先做起的。有一年夏天,乔桥和爸爸妈妈出去旅游,车子在一个山沟沟里发生了车祸,头脚受伤的父母先是在翻车的瞬间抱紧了儿子,使小乔桥没有受到…  相似文献   

11.
董剑林 《师道》2005,(1):33-33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有一个父母在美国开餐馆的女学生,由于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她感到压力很大,时常向她的父母诉苦。有一天她的母亲从美国打来电话对她女儿的班主任说:“看来我也不必要求我们的女儿在学习成绩方面取得好成绩,还是顺其自然好。”她还说:“在美国,孩子们在学校里几乎都是玩,在家根本没有读书,做作业,  相似文献   

12.
作业的故事     
我任教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很大一部分孩子是随父母来宁波的借读生。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没有父母细心的教育。我曾亲眼看到孩子在昏暗的灯光下, 坐着小凳子,趴在床上写作业。只有跟他们有过密切接触的人,才知道他们跟其他孩子一样,有一颗积极向上、渴望肯定的心。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自称为了吸引女生才开始学音乐的普通男孩,这是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古怪歌手,这是他,周杰伦,一个特火的明星。褪去辉煌的色调,在过去赢得几十个大奖项之前,小时候的周杰伦被人骂过笨、愚蠢,长大后也曾被伯乐吴宗宪怀疑是智障,但是他有音乐,有无穷的想像力,这一切重新定义了他的人生、改变了他的未来……“傻小子”周杰伦的高中英文老师曾经认为周杰伦有学习障碍:“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所有人都觉得他笨笨的。这个孩子没办法专心学习数理科目,也不写英文作业。”最初发现周杰伦的唱片公司老板吴宗宪回忆第一次见到周杰伦时说:“我对…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世界》2012,(4):120-121
虽然是典型的90后,但思想却总是游走在同龄人的前面。从小喜欢音乐的他,当别的孩子拿着零花钱买各种玩具到处奔跑的时候,他却把钱积攒起来,为自己买了第一把吉他。期间虽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和同龄人的孩子不同,钟铉并不注重女生的外表,觉得女生只要合得来,能了解他就行了。  相似文献   

15.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自身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段与方法。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同时要加强课堂语言的学习和锤炼,使课堂上的音乐美与语言美达到和谐统一。一、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确切规范,具有准确性音乐教师与其他学…  相似文献   

16.
快乐即成功     
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太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可是就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2008,(6):48-4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虽然72.6%的父母表示“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但事实上,81.6%的父母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45.3%的父母会“为了学习。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家长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对孩子的朋友圈有太多限制,客观上反而会使孩子交不到朋友。  相似文献   

18.
班长送来本周的班务日志,我翻开一看,在迟到、早退、上课讲话等栏目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出现的又是最多。这位学生是班里一位自我约束能力极差的学生,曾因参与打架而被学校处分过。可他并没有因为受到处分而从此改过自新,依然我行我素,到现在,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谈起他都很头疼,他已成了学校的"反面典型"。作为班主任,我不知多少次与他谈心,对他又是"威逼"又是"利诱";还找来他的父母共同对他进行教育。母亲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并没有打动他的心。我曾对他大发脾气,令他检查又检查,也曾对他引导又引导,可…  相似文献   

19.
我·直埋怨父母,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满足过我的要求。每当我想买新衣服时,他们总说:“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总攀比穿着怎么行呢?”每当我带着一丝不解和生气的语气对他们说:“我同桌的父母经常陪他学习、逛街,可是你们从来没有那样过……”然而,他们却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靠父母陪是没有用的。再说了,我们每天都忙着干活,哪有时间陪你逛街啊!”于是,我的梦一个个都被搁浅了。  相似文献   

20.
本刊在2000年第5 期曾采访过周海宏先生,他是音乐 心理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馆长。他的关于“关怀强迫症”的理 论,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当 我们策划不期“孙老师话题”的时 候。我们再次采访了周海宏先生, 因为他告诉父母朋友们,在学会体 闲的过程中,一个人的感性能力是 非常重要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我 国的家庭教育中经常被排斥的一 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