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学界对《论语·为政篇》第十六则大致有三种解读。本文认为皆有不妥之处,故提出第四种解读。本文主要围绕这一则,从字句的解读和文意的疏通两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对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前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应当解释为“攻治异端,这个害就会停止了”。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研究《论语》的学者,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的意思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意见,其分歧的根源在于对“攻”和“已”二字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5.
“乎”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虚词之一。本文穷尽性统计了《论语》中的“乎”,对“乎”的性质做了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认为:“乎”作词尾与表态副词一起构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成分;位于疑问句末表真性的询问是《论语》中“乎”最主要的用法,“乎”可以表反问是由于与其他成分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对它的解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重要的一面即是方法.本文认为用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来解读《论语》,即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孔子,更能维护古典文本中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冀志强 《天中学刊》2012,27(6):50-53
谈及老子美学,基本上会涉及《老子》通行本第二章的内容。人们大多认为本章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美学中关于美丑区分的所谓辩证思想。这种理解事实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它并不符合老子整体的哲学思想和特殊的哲学思维。《老子》第二章关于"美"的论述,实际上正是要否定我们日常的关于美丑的定性与区分的做法。在他那里,在形式上区分美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真正的"美"是大"道"之"美",这个"美"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便是老子否定常人美丑区分的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论语》“便辟”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对此做了辨析,并就“便辟”等相关词语在辞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历代学者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话的理解各异.在尊重前贤、译注的前提下,试提出个人管窥拙见,认为这句话当释为: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相似文献   

11.
《庄子·天下篇》在总论部分对“古之道术”的基本评价,就是“无乎不在”。“古之道术”是指五帝时代的神巫之学。由于神巫之学的影响力深远,是后来史官之学与百家之学的源头所在,故曰“无乎不在”。明确“道术无乎不在”的真正含意,对于解决篇中其它难点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很多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出自《论语·微子》)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本文根据事理逻辑,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  相似文献   

13.
根据传统的说法,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一直到《切韵》时代都分为两类,喻母三等归匣母,喻母四等归定母(有人认为喻母四等与定母相近但并不归定)。近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古以母读同晓匣母,并非后来有的方言现象”这一论点,并以《论语》、《诗经》等文献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作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本文针对这一观点,对《论语》中“乎”与“与”的用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论语》中“乎”与“与”作疑问语气词时语法意义相通这一语言现象不能成为“古以母读同晓匣母”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经学标准下,《史记》的确有许多不合圣贤之道的地方。作者结合《史记》在古代文论中所受到的"异端"批评进行辨析,探寻在"大一统"背景下,其思想与国家意识形态混融又砥砺的过程,揭示其超越于时代又引领传统的卓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内容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章被古今儒家们认为有“阙文”而“费解”,以致“自古以来就没有满意的解释”。其原因是注解者没有抓住本章的核心关键词“雌雉”,从而没有领悟到孔子说话的场景及记述的事件,就字论字,出现误读。雌性代表“性”,这个核心词也就表明了本章记述的是野鸡交尾的情形.如此领会,本章可通解。  相似文献   

18.
《荀子·劝学篇》是最早论述学习的名篇,它提出"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观,这些观点对研究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具有借鉴意义。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存在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深入、缺乏写作训练的弱点。借鉴《荀子·劝学篇》的学习思想,研究生应采取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勤于写作等学习策略来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杨树达先生是近代的著名的国学大师,《论语疏证》乃是其一部训诂著作。本文对《论语疏证》中引用文献时出现的一系列“见”类词进行说明,对其用法和意义做一归纳。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