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对话场是由学生、教师、文本等多个"对话源"不断进行碰撞、交流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具有无限潜能的"场"。对话主体的平等性、情境的开放性、话题的共通性与意义的流动性是课堂对话场的内在特性,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是课堂对话场的两极。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训练营”,而是生命在对话中获得发展的殿堂。师生对话逐渐代替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充满民主、平等的气氛,充满激情的互动和智慧的对话。下面我们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结果,谈谈关于构建对话型课堂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对话"的过程就是"共享"的过程,在"对话"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 一、平等对话,使课堂有创造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权利和需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  相似文献   

4.
课堂挫折是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不能理解文本知识和教师对于文本知识的启发点拨,学生学习表现偏离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暂时失去对课堂的驾驭控制能力等.  相似文献   

5.
对话教学与课堂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教学是近些年来教学论研究与学科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对话教学要告别神话;摆脱对话教学的乌托邦构想;要理解对话,把握对话教学的条件与有限性;重构课堂包括重构知识观、重构教学实践和重构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只有重构课堂,追求"生命课堂",才能走向对话教学的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课堂话语权.然而,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被"剥夺".课堂惯习、现代知识观的思维成见、教师的制度权威是学生课堂话语权缺失的主要原因.找回学生的课堂话语权,需要做到:一是"我的学习我做主",提升学生课堂主体意识;二是"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知识的共建;三是"学生与知识对话",消解现代知识观的思维成见.  相似文献   

7.
张花 《文教资料》2012,(15):163-164
;对话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词,成为人们一种生活的状态。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课堂是师生双方共同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场所。当下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导演着一次又一次热闹的场景对话,似乎只要课堂有了对话与互动,就是好课,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对话课堂研究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推进,师生对话、课堂生成正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师生对话体现了数学新倡导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话,教师实现了对学生真正有效的引导,师生的心灵距离拉近了,学生的个性有了彰显的平台……于是平等、互动、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对话成了课堂教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中不是机械的按部就班,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现实生成的超出教师预期、教案规定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这里,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  相似文献   

9.
发展课堂对话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进行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对课堂对话的过程性规律进行解析,文章创设了面向知识建构的课堂对话编码体系,借助人工编码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255节中小学课堂进行话语分析,采用关联规则挖掘等方法对课堂对话的演进序列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中小学课堂形成了"以基础知识类对话为基础、多元对话组合推进"的对话模式;第二,不同科目的对话演进规律区分明显,数学和科学科目体现了问题探究的特征;第三,高质量的课堂对话多经历知识习得—观点表达—阐释分析—综合提炼—迁移创新五个阶段,以螺旋式结构延展上升,发挥了知识建构的作用.研究对增强对话的有效性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这就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让知识在互动对话交流中不断生成,让学生在互动对话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师生有效对话,是指以一定学习材料为载体,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然而,扫描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经常看到类似下面的课堂对话,这值得我们的关注和研究。现象一:理念落后,对话夭折案例:认识周长教学片断师:怎样才能知道一片树叶的周长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合作与交流,就意味着"对话",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对话":第一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第二是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第三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意味着平等融洽;对话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意味着现实开放;对话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在动态的数学课堂里,通过多向信息的相互传递,师生、生生间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进而获得相对全面、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实现教学相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课堂不再仅仅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崭新教育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交流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氛围的重要手段,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课程改革理念在语文课堂中的贯彻落实。因此,在面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这一新型教学要求时,教师应更加深刻地了解课堂对话交流的重要意义,以及有效对话交流的集中体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对话交流具体实施策略的多元化探究。  相似文献   

14.
课堂: 请走出"伪生成"的沼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课程把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获得与发展的生成,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是课堂教学由重复走向建设的超越,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但现实教学中,存在着繁多的"伪生成"现象,它们打着"生成"之名,行非"生成"之实.剖析这些"伪生成"现象,挖掘其背后的成因,提出有效的课堂生成可行性策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要还课堂以"真生成"的魅力应抓住"换""引""点""堵""变"五个着力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在三位一体三维目标的观照下,理想的教学形态就是三维课堂。而三维课堂的创生路径至少有三:一是通过追问,三维地理解"知识与技能";二是通过活动,三维地再现"知识与技能";三是通过对话,三维地共创"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6.
王蕾 《时代教育》2009,(6):200-200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话的活动,即师生、生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对话共享中,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的是获得了对话理性,并在启发式、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对话,可以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展示学生的多元反应与个性发展,拓宽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再创造"活动的时空,让课堂精彩纷呈,让学生激情荡漾。  相似文献   

17.
有效性是教学的理想要求,对话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师生交往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课堂出现了学生的声音,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个人演讲,互动、对话在课堂上频频出现,但是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的。文章针对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师生之间的低效对话现象,分析了引起低效对话的原因,并从对话预设、话题营造、提问、激励、对话规则等方面切入,就如何提升师生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文"生态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成长,对话是促使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就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在"生态语文"的系统下解读课堂对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在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互动交流,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者,而是知识动态生成的促进者.课堂对话有时"顺流而下",有时"旁逸斜出",有时出现反对的声音,使课堂遭遇"尴尬".那么,课堂教学中遇到尴尬怎样巧妙处理,才能化险为夷呢? 一、不抑不扬,延迟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计算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在交流各自方法的过程中进行优化,自主建构知识.然而,在优化的过程中,学生都喜欢用自己想到的方法,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学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带着“决定课堂高效对话的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坐下来,聆听、分享走下讲台的各个学科的执教者们,对课堂对话智慧的归纳和演绎:“与知识经验‘对话’,查漏补缺温故知新”“与知识体系‘对话’,自主疏理知识脉络”“互辫求真——生生对话”“与相关文本对话,拓宽、丰富学习资源”“教学中开展‘对话’活动时,所要追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