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 《文学教育(上)》2008,(19):127-129
1943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应该让中国文学史记住的一年。因为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文学史上横空出世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孤岛”时期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不仅在时为孤岛的上海迅速窜红风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又于华语文坛再度成为阅读与研究的热点,影响并造就了一批与她有着相似创作风格的现当代作家,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更为有意义的是,张爱玲以她的作品建构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家常现代性”。  相似文献   

2.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下,在沪港洋场社会长大并接受现代教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对现代性的追求是显性的。但作为"最后的贵族",张爱玲的小说中还隐含着反现代性叙事。从她对人的非理性的认同、对现代文明的厌倦、对历史文明发展的悲观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迷恋等隐性叙事中可以窥见她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的亲密接触,她的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因素,形成一种在高层次上融叙事与造型、再现与表现、时间与空间为一体的新的思维模式。其作品在体现小说艺术叙事特征的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造型的优势,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电影化”倾向的独特文本,特征可粗略概括为:色彩情感化,造型视听化,结构蒙太奇。色彩、光线、服饰、蒙太奇的运用,显示了张爱玲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源于对20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研究,中国传统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通俗作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张爱玲的写作也同样受到影响,尤其是其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写作手法,无不体现出文学的现代性——异化的主题、苍凉的基调、独特的艺术手法,本文将就其小说的现代性进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文本出发,梳理张爱玲作品中在表现主题与技巧上有利于当时主流意识作品之处,并希望能廓清作品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暗合之处,使其作品的“超前性、“现代性”浮出历史的平面。  相似文献   

6.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文本所充斥的大量的细节描写,是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领域的完美的书写记录,意外地暗合了现代性文本阅读经验。这主要是由20世纪上半叶上海这个城市的都市化进程所造成,张爱玲生活在其中,并运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与艺术技巧,提前宣告了中国大众文化(当然只限于上海)的形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创造性地把电影化造型不着斧痕地化用进她的小说,使她的字组合带有浓郁的视像性和表现力,并使她的小说的艺术层次与思想内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史学评价惊人地类似:一度被打入冷宫,一度又大红大紫;她们的创作也都有“细”和“隔”的特征。通过对这种史学评价的探讨,可以建立一种包容的、个人化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以另类的现代都市艺术视角和情感态度描写三四十年代大上海和香港等地的人情世态.表现出独特的都市艺术特色.首先都市文化中特有的人际关系、价值认同体系以及都市人狭小而喧嚣的生命状态,在其笔下尖锐地体现出残民文化特色;其次其都市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她对语言的天才运用上.其文章具有一种阴冷的调子,月亮是她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种残酷的生存悲剧感加上色彩斑澜的独特技巧,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跨越时空的隧道,考察20世纪40年代走悄文坛的张爱玲小说与新时期轰动一时的新写实小说,二者在世俗化抒写方面有着相似的表述。对“宏大”叙事话语的悖离,普通人传奇的抒写,理想主义的遁逸是其契合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这位谜一样的女作家对都市生活的大雅大俗特别敏感,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她文笔犀利,尤其是对双关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显示出其语言艺术的魅力:生动形象、入木三分的人物刻划中却透着淡淡的幽默和冷冷的调侃,深刻地揭示出生活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林林总总的人物的种种心态及命运,对社会的鞭挞也是深劐的。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没有哪一种话语能比“现代性”更具有影响力与诱惑力;现代学研究由于其“出身”和人们所赋予的“责任”,都使它必然首当其冲地闯入这一领地。问题也恰恰由此产生。现代性、学性以及二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已属老生常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最近重读了孟悦的发表于1992年《今天》杂志上的《中国学“现代性”与张爱玲》这篇章,尽管距今已十年有余,但它所提及的诸多问题,比如对左翼学现代观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将自己学的目光投向了“软弱”和“不彻底”的凡人,关注他们被忽略和被压抑的人性的常态,更加贴近了历史化的主体及其精神世界。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体的充分尊重。她探讨了现代表现技巧和形式与传统通俗小说融通的可能性,并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雅俗共赏”做了可贵且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塞万提斯和鲁迅都在不同意义上开创了现代文学,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双重现代性建构。本文对塞万提斯和鲁迅在现代小说创作中独特的开创意义与内在源泉进行比较,试图凸现他们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认识文学创作的本质内蕴。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女作家,以其敏锐的心理感受能力,对人情世故、普通人微妙心理的圆熟把握,凭借浓谈相宜、参差对照的丰富色彩,“心理人物”的塑造,独具匠心的心理结构手法,给作品蒙上了一层迷幻的心理之光,创造出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心理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以另类的现代都市艺术视角和情感态度描写三四十年代大上海和香港等地的人情世态。表现出独特的都市艺术特色。首先都市文化中特有的人际关系、价值认同体系以及都市人狭小而喧嚣的生命状态,在其笔下尖锐地体现出残民文化特色;其次其都市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她对语言的天才运用上。其文章具有一种阴冷的调子,月亮是她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种残酷的生存悲剧感加上色彩斑澜的独特技巧,使她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她的小说具有古典文学的深刻烙印,冷漠隔离的语言.对女性人物语言的深刻描写,华美的语言是让人心痛的精灵、奇妙的譬喻。这样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构成了她独特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